李輝平 馬 林 范育明 趙書光 蔣 寧 林金盛 侯立娟 曲紹軒
(1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江蘇南京210014;2江蘇省灌南縣蔬菜辦公室,江蘇灌南,222500)
杏鮑菇(Pleurotus eryngii),隸屬擔子菌綱,傘菌目,側耳科,側耳屬,菌肉肥厚,味道鮮美,越來越受廣大消費者歡迎[1],其工廠化生產規模也越來越大,據中國食用菌協會統計(http://www.cefa.org.cn),2015年全國杏鮑菇產量達到136.49萬t,產量還在連年增長。
甘蔗渣富含纖維素和木質素,且透氣保水性好,是杏鮑菇生產過程中重要的生產原料,但同時甘蔗渣應用非常廣泛,是重要的農業和工業生產原料[2],價格隨著需求水漲船高,很多杏鮑菇生產企業都遇到買不到甘蔗渣的情況,供需矛盾越來越突出。與此同時,我國每年約產生2.65億t的玉米秸稈,但利用率非常低,大部分被直接還田或者焚燒,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同時還引起嚴重的空氣污染問題[3]。
利用玉米秸稈替代甘蔗渣是緩解上述矛盾的有利途徑,筆者對玉米秸稈和甘蔗渣進行總碳、總氮、木質素和纖維素相對含量檢測對比,并進行配方替代試驗,評價玉米秸稈替代甘蔗渣栽培杏鮑菇的可行性。
1.1 試驗菌株蘇杏1號,由江蘇省農科院蔬菜所育成提供。
1.2 秸稈來源所用玉米秸稈粉碎料和甘蔗渣皆來自連云港華泰食用菌有限公司料場,多點取樣混勻。
1.3 部分有機物相對含量測定采用燃燒法測定全碳含量;采用硝酸-雙氧水消解,微量凱氏定氮法測定氮含量;采用Klason法測定木質素含量;硫酸蒽酮比色法測定纖維素相對含量[4]。測量3次取平均值。
1.4 培養料配方對照配方:雜木屑30%,玉米芯25%,甘蔗渣15%,麩皮20%,玉米粉5%,豆粕5%,輕質碳酸鈣2%,pH自然,含水量65%。試驗處理主要是以玉米秸稈替代甘蔗渣,其他成分保持不變。處理1:5%玉米秸稈+10%甘蔗渣;處理2:10%玉米秸稈+5%甘蔗渣;處理3:15%玉米秸稈。每個處理100袋。
1.5 菌袋制作采用18 cm×35 cm×0.005 cm聚丙烯折角袋,利用自動裝袋機裝袋,每袋裝料重1200 g,含水量65%。121℃高壓蒸汽滅菌2 h后冷卻至28℃以下進入接種室接種。
1.6 栽培出菇試驗按照常規袋栽杏鮑菇工廠生產模式管理[5],21~24℃避光培養,通風換氣保持二氧化碳濃度在3000 mg/kg以下,記錄發菌滿袋時間,統一后熟7 d;溫度調低至14~16℃,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80%~90%,2 d后拉套環催蕾,比較現蕾時間;菇蕾長到3~4 cm進行疏蕾;待子實體成熟采收,統計產量。
2.1 部分有機質相對含量檢測比較甘蔗渣和玉米秸稈部分有機質相對含量檢測結果見表1,以玉米秸稈樣品與甘蔗渣樣品測量值的差值與甘蔗渣樣品測量值的比值計算相對差異。甘蔗渣樣品在總體上有機質含量略高于玉米秸稈,而且相對差值都大于5%,但是纖維素含量上要少于玉米秸稈,說明這兩種材料在營養成分上存在一定差異。甘蔗渣樣品C/N為60.88,玉米秸稈樣品C/N為62.64,都屬于低氮含量秸稈材料,但相對差異相差不到5%,作為食用菌栽培原料都可作為碳源,對栽培配方總體的C/N無顯著影響。

表1 甘蔗渣和玉米秸稈部分有機質相對含量比較
2.2各處理對杏鮑菇的發菌和現蕾的影響對滿袋時間的調查發現(表2),所有菌袋都在28 d發菌結束,而且菌絲潔白,生命力旺盛。玉米秸稈替代甘蔗渣對發菌沒有影響。菌包在催蕾處理第8天基本都現蕾發育。

表2 玉米秸稈替代甘蔗渣對杏鮑菇栽培的影響
2.3 各處理對杏鮑菇產量的影響對出菇栽培的生產周期調查發現(表2),所有菌袋都在接種后55 d開始采收,56 d采收完畢,處理的調整對生產周期沒有影響。產量統計包含了菇蕾和菇皮,平均單產略有差異,但是在P<0.05水平上沒有差異,處理調整對單產沒有影響。
作物秸稈主要包含木質素,半纖維素,纖維素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是食用菌栽培的碳源來源,但是這些物質結構復雜,精確定量十分困難,在實際食用菌生產過程中主要參考原料的C/N比。在測定總碳總氮的基礎上,采用了經典Klason法測定木質素含量[6],硫酸蒽酮比色法測定纖維素含量,得到的都不是精確含量,存在一定誤差,但是筆者采用的是平行對較,結果對生產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不同年份、地域、批次、成熟度的秸稈樣品,都會存在樣品成分的差異,試驗只抽取了一個批次的樣品,多點取樣后,混樣測量。在這批樣品中,玉米秸稈在總碳總氮相對含量上都低于甘蔗渣樣品,有機質含量偏低。杏鮑菇栽培過程中,添加了大量麩皮、豆粕、玉米粉等物質,這些物質富含可溶性糖類和可溶性蛋白,這些養分在杏鮑菇菌絲生長過程中更為直接和重要。木屑、玉米芯、甘蔗渣、玉米秸稈這些富含木質素的材料在培養基中更多的是充當結構支撐和酶活誘導的作用,而非生長能量的主要來源。這些主要碳源材料的相互調換,更多需要考慮的是材料顆粒度、質量密度、保水性等物理性質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