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518115)陳晟
醫療器械清洗消毒是控制醫源性感染的重要環節,以往大多采取全自動清洗消毒器洗滌,雖然工作效率高,但是其清潔效果并不理想。為提高醫療器械的洗滌質量,預防院內交叉感染發生,醫院引進超聲波清洗機,有學者研究發現[1],超聲波清洗機配合多酶清洗劑浸泡可取得更佳效果,兩者配合可以互補,提高清洗質量。筆者為進一步探討多酶清洗劑浸泡配合超聲波清洗法在實際工作中的可行性,分別對醫療器械應用多酶清洗劑浸泡配合超聲波清洗法與多酶清洗劑浸泡后手工刷洗法展開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將非特殊感染醫療器械150件參與研究,均為使用后污跡較多醫療器械,包括刀柄、止血鉗、換藥碗、手術剪、彎盤、鑷子等。隨機分為觀察組75件,對照組75件,兩組醫療器械的血污程度及器械類型均無明顯差異(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材料:山東新華QX型超聲波清洗機,全自動清洗消毒器;魯沃夫無泡多酶清洗劑。
方法:對照組醫療器械以多酶清洗劑浸泡5min后,以手工刷清洗;毛刷在流動水下對器械的溝槽、各個面及關節部位進行刷洗,腔道器械用管道刷刷洗,直至目測下器械潔凈為止,隨后以純化水沖洗8~15s,潤滑劑使用30s后置于干燥箱烘干。
觀察組醫療器械以多酶清洗劑浸泡5min,隨后置入超聲波清洗機清洗,隨后以全自動清洗消毒器標準程序清洗,再進行消毒、干燥。
1.3 觀察指標 ①器械剩余殘留物,分別對齒類器械、非齒類器械、管腔類器械的剩余殘留物進行觀察。②記錄兩組醫療器械清洗消毒質量,分別以目測法與細菌培養法監測,目測法:器械表面、關節均無污漬、血跡、銹斑等為合格;細菌培養法:以棉拭子對器械齒槽、關節等部位擦拭5遍以上,將棉拭子置于洗脫液試管內送檢,洗脫液食管電動振蕩80次后,無菌吸管吸取1ml,在營養瓊脂培養皿中接種,37℃下培養48h,菌落計數≤20cfu/cm2為合格。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選擇SPSS19.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率(%)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為P<0.05。

附表1 兩組醫療器械清洗后殘留物對比

附表2 兩組醫療器械清洗消毒質量對比
2.1 消毒清洗后殘留情況分析 觀察組醫療器械清洗消毒后齒類器械殘留物占1.33,非齒類器械與管腔類器械無殘留 ,對照組分別為10.67%、9.33%、10.67%,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2.2 清洗消毒后質量對比 觀察組醫療器械清洗消毒后目測法監測質量合格率98.67%,對照組86.67%,兩組無明顯差異(P<0.05),觀察組細菌培養法監測質量合格率98.67%,與對照組80.00%相比,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醫療器械在進行滅菌處理前,確保徹底清潔是保證滅菌效果的前提。因復用性手術器械經使用后會殘留膿液、血液或組織等,有機物質附著后難以徹底清洗,且易形成生物膜,對消毒滅菌介質滲入造成影響。醫療器械清洗時需要將有機物與細菌消除,降低生物負載量,從而提高消毒滅菌質量[2]。以往主要選擇全自動清洗消毒機清洗消毒,其工作效率高,但是除了清除器械表面大面積微生物外,難以對器械的腔、凹槽等清洗盲區進行有效清潔,進一步影響病原微生物殺滅效果[3]。可見,醫療器械的清潔消毒質量是確保醫療安全的關鍵環節。
有學者研究發現[4],血污后醫療器械經多酶清洗劑浸泡后再清潔可提高清潔效果。酶分為單酶、多酶,單酶僅分解蛋白污物,而多酶可對粘多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等均有分解作用。多酶清洗劑使用不受水質、水溫等因素影響,具有較高安全性,能減少對物品損傷[5]。但是本研究顯示,觀察組醫療器械的剩余殘留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應用多酶清潔劑配合全自動清潔消毒機難以徹底消除表面殘留,清潔效果并不理想;而多酶清潔劑浸泡后使用超聲波清洗機清潔,能提高清潔效果,降低剩余殘留率。
超聲波清洗機是通過超聲波發生器的高頻循環,轉換為高頻機械振蕩而傳播清洗液,強力超聲波經清潔液向醫療器械產生物件輻射,形成“空化”現象,從而形成強大的氣壓沖擊力,使物體表面污垢完全分解、剝離,以此達到清潔目的[6]。多酶清洗劑浸泡可分解部分污物,配合超聲波清洗能使物體間隙中污垢被完全分解,對復雜器械具有顯著清潔效果[7]。有學者認為[8],復雜或有機物殘留較多的醫療器械,應用多酶清洗劑配合超聲波清洗可提高清洗質量,降低消毒滅菌程度。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清洗消毒后合格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與以上研究報道結果相符[9][10][11]。綜合上述,多酶清洗劑浸泡配合超聲波清洗機清洗醫療器械可減少生物殘留物,提高清洗質量,對控制醫源性感染,降低滅菌消毒成本具有重要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