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倫教醫院(528308)區燕珊 李月弟 陳寶華
重癥監護病房(ICU)所接收的患者通常均具有較高臨床風險,其病情復雜多變且進展迅速[1]。機械通氣是ICU患者的常見治療方式,通過呼吸機等設備維持患者正常呼吸狀態[2],但該種侵入性操作不僅會加重臨床護理任務,也經常誘發多種相關并發癥。我院針對ICU機械通氣患者采用了創新護理流程,獲得滿意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3月~2016年5月本院ICU收治的60例重癥患者,全部病例均接受機械通氣治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0例。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26~72歲,平均(49.8±5.3)歲。其中,重度顱腦損傷6例,急性腦卒中8例,急性中毒4例,中樞神經感染3例,慢阻肺急性發作合并肺部感染9例;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24~71歲,平均(50.7±5.8)歲,其中,重度顱腦損傷5例,急性腦卒中9例,急性中毒7例,中樞神經感染2例,慢阻肺急性發作合并肺部感染7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轉入ICU時間超過24h,②給予機械通氣治療,③了解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咽喉部存在創傷或燒傷,②存在氣胸或喪失自主呼吸功能,③合并惡性病變、血液動力不足或其他臟器功能障礙。
1.3 方法 對照組患者均采用常規流程開展臨床護理工作,為患者創造舒適的病區環境,持續開展生命體征與意識精神等臨床監測,每日協助患者進行個人衛生清潔,當班護士負責翻身、叩背及導管檢查等日常工作。觀察組患者均給予創新護理流程,通過開展臨床路徑、流程再造與持續質量改進來實施具體臨床護理內容。①護理人員共同討論,根據以往經驗建立臨床護理路徑表,嚴格遵循標準規范確定心理干預、臨床宣教、導管管理、病情監測及生活干預等護理內容,同時在表格中詳細表述護理人員、工作時間、護理方法、干預頻率等情況。ICU護士根據護理路徑表開展工作,持續干預過程中對存在問題進行上報。②合理配置ICU護理工作流程,保證搶救、人員配置與病區環境的合理程度,合理分區所收治患者,有效安置相關救治用品,建立高、低年資良好搭配的護理人員配置,促使當班護士能夠更為迅速、準確的完成護理工作,滿足臨床要求。③建立由護士長、主管護師共同組成的質量監控小組,建立ICU護理工作效率與質量目標,根據管理流程評估護理實施效果,定期進行臨床工作總結,聽取患者與家屬相關意見建議,對不符合規范的護理內容進行調整,然后再按照創新護理流程開展臨床工作。
1.4 評估指標 根據病區護理質量考核評分標準評估兩組護理質量,包含病區環境、護士規范、藥物管理、護理安全與護理管理5個方向,各項目總分值為20分,考核總分為85~100分為護理合格;同時,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后的并發癥種類及發生率,以此評估對臨床安全的改善效果。
1.5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統計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附表1 兩組間護理質量考核評分比較(±s)

附表1 兩組間護理質量考核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 病區環境 護士規范 藥物管理 護理安全 護理管理對照組 30 16.3±0.8 16.8±0.7 16.1±1.1 16.9±0.9 16.5±1.3觀察組 30 19.3±0.4 19.5±0.3 19.3±0.2 19.7±0.2 19.6±0.2 t 4.92 4.46 4.71 4.58 4.46 P<0.05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兩組間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
2.1 兩組間護理質量比較 觀察組患者在病區環境、護士規范、藥物管理、護理安全與護理管理等方面的考核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1。
2.2 兩組間并發癥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機械通氣相關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機械通氣是ICU常用治療方式之一[3],主要是指針對自然通氣障礙患者采用呼吸機等設備輔助呼吸,促使其有效通氣并恢復氧合功能,以達到爭取臨床救治時間的目的[4]。目前,大部分醫療機構ICU均已推廣應用該項技術,在重癥腦部疾病、肺部疾病、行大手術后以及其他自主呼吸障礙患者中均有良好應用效果,但在開展該項侵入性操作后仍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對臨床治療形成嚴重阻礙。近年來,臨床醫療改革進程逐漸加快,為更好地滿足患者臨床要求,醫療機構護理模式不斷創新。創新護理流程源于現代化管理學科,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相關工作流程,促使其工作標準性、有序性與合理性均得到顯著改善,從而促進護理服務最優化。在本次研究中30例ICU機械通氣患者均接受了創新護理流程,為全面評估其臨床應用效果,我院在護理操作質量與臨床并發癥兩方面進行了觀察和評定。結果顯示觀察組中病區環境、護士規范、藥物管理、護理安全與護理管理等護理質量考核結果均顯著好于常規護理流程組,并且觀察組患者中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聲帶損傷、氣道糜爛、氣道壞死、聲門水腫與局部潰瘍等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流程組,證實ICU采用創新護理流程有利于改善護理質量,降低患者的臨床風險,從而為ICU治療提供積極作用。馬媛等研究指出行機械通氣患者接受創新型護理流程可縮短臨床救治時間,抑制并發癥發生,完善臨床護理質量,與本研究結論基本一致。綜合本次研究筆者認為各級醫院ICU均可推廣應用創新護理流程模式,但在開展護理管理過程中需著重關注質量控制工作的實施,通過反復進行質控管理不斷完善護理流程與護理內容,避免遺留不當問題從而影響護理質量及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創新護理流程可良好改善ICU機械通氣的護理質量,積極預防相關并發癥的發生,具有確切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