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林縣是一個缺水、生態環境非常惡劣的地區,幾千年來沒有解決的吃水問題,為什么在20世紀60年代能夠解決?為什么當時10萬人苦干能夠修成紅旗渠?1944年林州解放后,共產黨讓林州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仰、對未來生活的希望,促使他們奮不顧身地支持各種黨組織的活動和抗日活動,從此這個地方的人就產生了一種紅色精神,在血脈里面種下了紅色的基因。
20世紀60年代初,老書記楊貴帶著林縣縣委一幫人,寧可苦干不可苦熬,在太行懸崖峭壁上鑿出了一條長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它的產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對中華文脈的一種延續,展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精神,林州更是由此形成了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四部篇章。戰太行,是上世紀60年代10萬大軍花去10年時間,修成紅旗渠;出太行,是80、90年代工匠遍布全國各地搞建筑;富太行,是90年代以后又回鄉創業,搞鄉鎮企業。現在我們要打造第四篇章,美太行。讓太行山吸引更多人來參觀、旅游、居住。我們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我們的黨,一切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林州人從紅色傳承到紅旗渠精神這樣一脈相連的傳承。紅旗渠作為精神領域的信仰高地,不僅是林州的、是河南的,更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體現,同時也是世界的。每一個林州人都愿意共同去助力中國夢,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了人類的幸福與美好,作出應有的貢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