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調研了大學生的課外閱讀情況,并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提升大學生課外閱讀水平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和課外閱讀 對策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對于大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課題組對天津地區高校的部分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研后,提出了提升大學生課外閱讀水平的對策和建議。
一、調研情況簡介
此次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回收451份,回收率為90.2%,有效問卷427份,有效率為94.89%,符合預期。
二、調研結果分析
(一)閱讀時間
通過整理問卷可知,56.44%的參與調查的學生平均每天有1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超過1/4的學生每天幾乎沒有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課業負擔重(47.54%)、上網/打游戲(42.86%)、沒有空余時間(39.11%)是學生認為影響自己閱讀積極性的主要原因,并且有一部分同學表示,因為要進行考研準備、考證培訓或工作實習,無暇進行課外閱讀。由此可見,課業負擔重、就業壓力大是造成大學生課外閱讀時間不長的重要原因。
(二)閱讀傾向
參與調研的學生在回答多選題“您通常喜歡進行哪一類的閱讀”時,有77.52%的學生勾選了“小說傳記”,其次是“生活百科”“娛樂動漫”“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國學經典”則是相對選擇較少的選項。可見學生們在業余時間進行閱讀的時候還是喜歡選擇小說傳記。
(三)閱讀方式
在進行課外閱讀的方式方面,有245人選擇了數字閱讀,占總人數的57.38%。手機和iPad是大學生們經常使用的閱讀工具,近九成的學生選擇了這個選項。這主要還是因為手機被應用的領域越來越多,被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其便捷、高效、快速、實時等特性成為大眾選擇他們作為閱讀媒介和載體的主要原因。對于與時俱進、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大學生來說,手機和iPad早已不再只是上網、聊天的工具,更是進行數字閱讀最好的媒介選擇。
(四)閱讀數量和質量
參與調研的大學生中,有40.05%的學生每年能夠閱讀1—3本課外書,而有30.21%的學生能夠閱讀5本以上的課外書,但閱讀種類多為小說傳記,經典名著、國學巨作較少。
而在進行閱讀質量的調研中,僅有29.51%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質量高,是“有質量、有速度”,其他學生均認為自己無法做到兩者兼顧。
三、提升大學生課外閱讀水平的對策研究
(一)減輕課業負擔,開設閱讀課程,有效提升閱讀數量和質量
由問卷調研結果可知,雖然學生們都認為閱讀很重要,但積極性卻不高,影響學生閱讀積極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課業負擔沉重”。有不少學生提出應適當減輕課業負擔,給學生留出更多進行課外閱讀的時間,在豐富課余生活的同時增長見識。
另外,可以將閱讀列入教學計劃中,開設帶學分的閱讀課程,補充課外閱讀時間的不足,并由教師進行閱讀引導,指導學生有技巧的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取更多的閱讀體驗,提升閱讀質量。
(二)開展推廣活動,營造閱讀氛圍,提供更多閱讀機會和時間
首先,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名師、大師講述讀書經歷,闡述讀書與人生的關系,引導學生博覽群書,弘揚經典。
其次,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樹立閱讀品牌。可以開設閱讀社團或聯合大學生社團組織定期開展閱讀活動,推陳出新,開展高校間的讀書聯誼,不斷增進學生的閱讀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三)提升信息化建設水平,構建大閱讀體系
首先,增加圖書種類、數量,加強數字閱讀建設。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加強高校圖書館的數字閱讀建設尤為重要,但同時要注意肅清網絡污染,著力于綜合信息服務建設,提升高校網絡信息的科學性和安全性。同時,不能忽略圖書館的館藏建設,圖書的種類和數量應更加豐富。
其次,搭建閱讀平臺,構建大閱讀體系。讓學生、高校、社會共同參與進來,搭建由書店、圖書館、學校、企業、社區,媒體、網站、出版單位、文化機構,微博、微信、新媒體等共同構成的閱讀平臺,并不斷進行路徑創新,利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更大的效能,引導學生從休閑閱讀向知識閱讀轉化,逐漸將閱讀從行為上升為習慣,把讀書視為常態,在閱讀中欣賞,在閱讀中感悟,在閱讀中提升。
參考文獻:
[1]黃琳皓.大學生閱讀與高校閱讀推廣存在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圖書館界,2017(01).
[2]胡勝男,敬卿,邱雪蘭.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模式與理論探討[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6(01).
[3]張世蘭.大學生數字化閱讀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出版發行研究,2015(06).
[4]段瑩.當代大學生閱讀狀況分析及思考[J]. 河南圖書館學刊,2016(0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大學生課外閱讀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41)。
(作者簡介:姚歆燁,女,碩士,天津科技大學,編輯,研究方向:新聞出版、公共管理)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