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傳統人物畫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從晉代到宋代,古典畫家在人物畫上創造了無數高峰;到了元代、明代和清代時期,由于文人畫的興起,山水畫與花鳥畫占據了統治地位,人物畫的發展逐漸趨于弱勢。雖然在此之間也產生了一批優秀的人物畫家,但從整體上看,人物畫越來越脫離現實,并且在技法上也沒有創新。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化開始趨于多元化,在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產生了許多新的藝術形式,當代水墨人物也是其中之一。本文就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及分析。
關鍵詞:當代 水墨人物
當代水墨人物是進入二十世紀才真正開始,這是一個比較年輕的畫種。隨著西學的進入,以徐悲鴻等人為首的一批藝術家提倡“西法之寫實精神改造中國畫”。即在傳統中國人物畫中,通過在二維平面的圖像上融入書法用筆,將線進行排列和疊加,形成疏密關系,產生“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視覺感,這種表達方式有利于將筆墨精神發揮到一種極致的效果,以至于元代以后中國文人畫進入了一種“舍棄其真感以殉筆墨”的境地。這是一種主體性的彰顯,在這個過程中,文人性情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揮。然而,這樣的創作方式同時又使作者陷入一種概念中,將現實生活割裂在創作以外。
當代水墨人物主張要將傳統的語言方式融入西方的造型中,以彌補畫家遠離生活和現實的不完善性。同其他畫種相比,水墨人物更強調寫生和對造型的把控能力。強調造型的意識是現代水墨人物畫中最核心的問題。蔣兆和在這個問題上最早進行了探索,他在使用傳統筆墨語言基礎上吸取了西方素描,創造了寫實與達意的樸素繪畫風格,這種造型是通過研究物體解剖、透視物體本身的造型,而非光影下的結構效果,是通過線去表達物體本身的體感,然后在這個基礎上融入傳統的筆墨,使筆墨在三維畫面中發揮,使筆墨關系與人物形體能夠實現有效轉換。這樣的一種畫法是非常注重寫生的,面對各種各樣活生生的人物,會使得作者更真切地把握物體造型,并且在繪畫過程中產生更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性。這些偶然性因素有利于發展出新的筆墨語言,從而發現屬于自己的筆墨風格。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傳統人物畫的塑造方式以意趣為主,崇尚意趣是中國的一種特殊的審美方式,這種意趣通常是通過筆墨展現出來的。在六法中,氣韻生動和骨法用筆都是通過筆墨展現出來的,無論骨法還是氣韻,都是中國審美的極高體現,他通過將行筆的輕重緩急的節奏感和連貫性融入畫中,強調書寫性。這種書寫性的表達方式有利于展現物我相融的創作理念。筆墨會隨著作者情緒和感受上的起伏變化而變化,所以在這樣的過程中會充滿了許多不確定性和偶然性。通過將各種線條進行變化,使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陰陽相合、筆意顧盼并能融入畫面中得到統一,使得這些線條及墨韻煥發出鮮活的生命力,因此,筆墨統一性上的協調能力對一個畫家極為重要。當代水墨人物畫的學習是造型能力和筆墨功夫兩端同時深化的過程,只有在掌握造型能力的基礎上,才能抓住物象的神韻;只有處理好筆墨的統一性,才能更好地升華畫面的意境,從而提升作品的感染力。在發揚傳統筆墨的基礎上,吸收西方的三維塑造,同時再融入山水畫和花鳥畫的筆墨語言;通過山水畫中的皴擦手法,層層疊加,有利于深入塑造層次;或是像花鳥技法一樣一筆見濃淡,講究用筆,一氣呵成,慣用于水,通過筆墨韻味表現整體,作品往往呈現出酣暢淋漓的體貌。在這一點上,方增先通過將西方造型結構與傳統的潑墨精神相融合,增強了水墨表現力,創造了單純簡潔的繪畫風格。再在這個基礎上將原有的三維造型打破,部分融入傳統的二維造形,使二者協調于同一幅畫面中,超越傳統局限于三維或者二維的平面構成,使矛盾激增,擴大表現力。隨著塑造人物形象的現代筆墨語言的多樣發展,產生出了各種風格的皴擦手法和潑墨用筆方法,水墨人物畫的發展也充滿了多種可能。對于畫家個體來說,應該在這藝術多樣化的時代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創造不同的筆墨語言來塑造人物形象,去抒發自己的感情,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
時代的進步使中國進入了展廳時代,畫面的擴大使得內容和構成變得極為豐富。不同于古代意趣的表達,展廳下的繪畫更追求筆墨語言所表達的構成和表現,畫面會超越真實達到一種內在統一。這種統一并不單純是古代的筆墨統一,而是多種關系下的統一。同時,畫面不僅限于與物象是否相同,但又以物象為依據,以統一為基礎,擴大矛盾并解決矛盾。畫家以自己特有的眼光去感受對象,獲取對象內在的生動氣息,然后再融入自己對所繪物象所特有的理解進行創作,從而使水墨人物畫可以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現狀和人物的時代風貌,極大地促進了水墨人物畫的發展和創作繁榮。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國水墨人物呈現出多樣化和個性化發展,使得筆墨與造型的契合更加協調緊密,同時也抒發了畫家的個性和真實的感受,將自我的內心感受更好地和現實相結合。
(作者簡介:顧頂,男,廣西藝術學院中國畫學院2016級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人物)(責任編輯 劉月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