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華+張瑩


摘 要:對重慶某頁巖氣采氣廠生產過程中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分析,確定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關鍵控制點,采用工程分析、現場調查、檢驗檢測等方法對其危害程度進行檢測及分析,并針對頁巖氣采氣廠工程防護措施及個體防護措施提出相關建議。結論該項目存在噪聲、高溫、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烷、丙烷、異丁烷、正丁烷、戊烷、硫化氫等職業病危害因素,職業病危害風險較重,應采取工程防護、個體防護用品、在線監測等防護措施。
關鍵詞:頁巖氣;職業病危害因素;防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R13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7-0201-02
1 概述
重慶為我國頁巖氣富集地區,國土資源部于2009年在重慶啟動頁巖氣勘查項目,2010年設置川渝黔鄂頁巖氣資源戰略調查先導試驗,2012年重慶某頁巖氣勘查工作目標區開鉆勘探,截止2014年共有產氣井28口,初步建成我國第一個大型頁巖氣田。
頁巖氣是以吸附或游離狀態存在于泥頁巖中的非常規天然氣,具有資源潛力大、開采壽命長和生產周期長的優點,在頁巖氣開發利用大量增長的情況下,對其生產過程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識別分析,對保護頁巖氣田員工職業健康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2 對象與方法
2.1 對象
重慶某頁巖氣廠,工程內容為其采氣井站、集輸系統、脫水處理設施及配套公輔設施。
2.2 方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風險分類目錄》《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等國家法律、法規及規章、職業衛生相關標準及技術規范[1-4],運用現場調查法、工程分析法、檢測檢驗法和檢查表法等方法對該建設項目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現狀進行全面分析。
3 結論
3.1 職業病危害因素識別
本工程天然氣成分中,硫化氫含量較低,其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丙烷、異丁烷、正丁烷、戊烷、二氧化碳等。
項目采取“采氣井站→集氣站→脫水站”的集輸模式,集氣站將氣體輸送到天然氣脫水站。
井口來氣經集氣站加熱、計量后去生產分離器進行氣液分離計量,天然氣輸送到脫水站,先加熱到20℃,然后進分離器分離出天然氣所含的液體以及雜質,再進入脫水裝置進行脫水處理,脫水采用三甘醇作吸收劑,脫水裝置出口的干氣經過調壓、計量之后供給用戶。
該項目工程自動化程度較高,井站為“無人值守站”,集氣站為“白天有人值守”站,脫水站工人實行倒班制。
通過工程分析及職業衛生現場調查,確定項目生產過程中存在或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見表1。
3.2 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
針對該項目井站、集氣站、閥室等主要生產設施及輔助設施可能存在的噪聲、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硫化氫、戊烷等危害因素進行了檢測,檢測結果如表2。
噪聲:共檢測作業場所定點噪聲14個,空壓機室噪聲強度為93.2dB(A),其余各點噪聲均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的要求。
化學毒物:針對井口、井站、集氣站、閥室等主要生產區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化氫、戊烷進行了檢測所測結果均符合《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的要求。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甲烷、乙烷、丙烷、異丁烷、正丁烷的職業衛生接觸限值,故針對以上危害因素未進行檢測。
3.3 關鍵控制點分析
通過現場調查、工程分析結合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結果,確定噪聲的關鍵控制點為泵房及空壓機室及泵房;化學有害因素的關鍵控制點為井站、集氣站加熱爐、脫水站。
4 討論
通過通過現場調查、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分析,該項目存在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噪聲、高溫、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乙烷、丙烷、異丁烷、正丁烷、戊烷、硫化氫,其職業病危害風險較重。
針對以上職業病危害因素可采取的防護措施如下:
工程防護措施:(1)采取自動控制系統,通過自動化、連續化、密閉化遠程控制作業,減少工人現場作業時間及人數;(2)合理分區布置生產設施,將高噪聲設備與其他設備分隔布置,產生、發散化學毒物的設施與其他設施分隔布置,避免交叉影響;(3)管道合理化設計,減少管道的氣動性噪聲,并設置高空放空管,排出有害氣體;(4)集氣站、脫水站設置可燃氣體檢測報警儀及管道壓力報警儀,可對泄露等異常狀況及時處置;(5)集氣站、脫水站等主要生產設施設置應急用品柜,配備移動式可燃氣體檢測儀、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風向標等應急設施。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號[A].2011-12-31.
[2]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10[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0.
[3]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 2.1-2007[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4]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 2.2-2007 [S].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
[5]王志剛.涪陵頁巖氣勘探開發重大突破與啟示[J].石油與天然氣地質,2015,36(1):1-6.
[6]張煥芝,何艷青.全球頁巖氣資源潛力及開發現狀[J].石油科技論壇,20106):53-73.
[7]鄒才能,董大忠,王社教,等.中國頁巖氣形成機理,地質特征及資源潛力[J].石油勘探與開發,2010,37(6):641-653.
[8]張金川,姜生玲,唐玄,等.我國頁巖氣富集類型及資源特點[J].天然氣工業,2009,29(12):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