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
摘 要:“政產學研”是政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或設計機構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一種合作模式。本文通過分析寶應縣當前的“政產學研”結合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提出建立“政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共建研發機構、共建大學生實習基地的合作模式構想,希望通過寶應縣政府發起和推動的產學研合作,促進江蘇省高校人才智力資源向寶應縣企業流動,通過合作實現各主體之間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的目標。
關鍵詞:政產學研;設計立縣;寶應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7-0213-02
寶應縣地處江蘇省中部,過去是一個以“金湖銀蕩”聞名蘇北的經濟欠發達農業縣。改革開放以來,該縣加快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經濟強縣轉變的步伐,大力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培育了一批優勢行業、規模企業和形象產品。然而近年來,由于該縣的相關產品缺乏設計理念和品牌塑造,大多數企業發展僅停留在模仿加工、來樣加工的階段,許多小企業一直以來產品研發滯后。我國加入WTO以后,許多企業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生存維艱,瀕臨倒閉。“品牌塑造”、“精品制造”迫在眉睫。
1 “設計立縣”的成功開篇
為解決相關產業發展的困境,該縣有關政府職能部門通過調研學習,發現工業設計可以把老產品變新、把新產品變優、把好產品變精,工業設計是提升工業產品外觀、優化工業產品功能,從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的最佳路徑。該縣進而提出了“設計立縣”的發展思路,讓設計成為全縣加快轉型發展新的戰略“支撐點”。
該縣有關部門按照積極牽頭聯合華東理工大學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上海木馬工業設計公司發起組建了寶應天馬工業設計中心有限公司,旨在以該公司成立為發端,通過組織相應工業設計團隊,幫助寶應縣傳統工藝品企業或者作坊在薄利代工、原創不足的產業環境下實現轉型升級,推進縣域經濟和社會發展。
“設計立縣”計劃是寶應縣政府幫助企業發展及縣域發展擺脫瓶頸而采取的積極舉措,目前,政府、企業、設計師三者之間的良好合作態勢已經形成。
2 “設計立縣”對“政產學研”深度合作的需求
“設計立縣”在較短的時間內初步解決了產業發展中產品造型的問題,然而寶應縣工藝品產業的發展壯大需要大量的人才、資金的輸送和儲備,需要研發、流通、管理、評估、制度、品牌建設等諸多產業鏈環節的緊密相扣,因此,寶應“設計立縣”引發了筆者關于如何深入“產學研”合作的思考。
在寶應縣產業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作為市場的“守夜人”,充分發揮“無形之手”的市場調節作用和公共管理職能,無疑擔當了推動合作的核心和主導力量。高等學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三大職能,應當積極履其社會職能,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出積極的貢獻,參與“設計立縣”將會在現有的合作模式中注入新生力量,并為產業長線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因此,筆者將這一次產學研合作的設想稱之為“政產學研”合作。
“政產學研”是政府、企業、高校、科研單位或設計機構共同推動產業發展的一種合作模式。寶應“設計立縣”計劃的實施已經初步推進“政產學研”模式的形成,而這一模式的發展與完善也將進一步推進“設計立縣”計劃的最終實現。
3 “政產學研”結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政產學研”合作模式在全國多省份和地區都有成功的案例,也不乏失敗的教訓,該縣當前的“政產學研”結合,在推動設計立縣戰略的實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合作各方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上仍存在差異。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屬于不同類型的組織,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尚存在一定差距。政府受各種經濟指標考核動力驅動,希望能短期見成效,而對宏觀指導協調不到位,投資主體不明確。高校以論文、專利和獲獎等為主要目標,注重學術性和理論性,應用性和實用性不足。部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缺乏長遠眼光,害怕承擔風險,不愿意投資,對新設計的產品缺乏信息和投資勇氣。
(2)沒有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阻礙了“政產學研”結合的進一步深入。在合作初期,政府作為合作主體所期望的稅收收入增加,短期很難實現,一定程度影響了政府扶持鼓勵的積極性。企業與高校在合作開發過程中,企業受自身利益的影響,對當前高??蒲谐晒芊駥崿F市場化、產業化及效益產生懷疑,投入意愿不強。高校和科研機構往往只能得到前期的一些技術轉讓收入,對于后期經營性收益,高?;旧蠠o法取得。由于沒能找到各自現實利益的結合點和預期利益的分配機制,合作各方進一步深入合作的意愿不強。
(3)資金投入不足,加大了“政產學研”的合作難度。一是高校的研究經費較少沒有能力投入。二是企業在設計中間環節及成果轉化方面缺乏支持,少數企業對產品設計重視不夠,不愿意對設計方面多投入資金。三是政府有部分投入到高校的資金沒能讓直接參與的教師設計成果掛鉤,影響了設計人員的積極性,造成資金適用效率不高。而以企業為主要對象針對產業化設立了專項計劃予以的財政資助,缺乏有效后續監督、管理,存在資金不合理利用現象。
(4)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不夠影響了設計創新的積極性。該縣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起步較晚,在制度和管理體制方面還不夠完善,相關執法部門執法經驗缺乏、執法力量薄弱,因此在“政產學研”合作中高校和研發機構知識產權保護相對困難,加大了合作的風險。知識產權和無形資產容易被盜用。
(5)合作平臺構建不完善導致產學研結合效果不明顯。部分高校和科研機構沒有設立產學研合作的歸口管理機構或協調性組織,致使產學研合作缺乏組織性;此外,部分高校機構重復,出現科研處、社科處、推廣處(或合作處)、產業處、科技園對產學研合作多頭管理、互相掣肘的現象。
4 “政產學研”促進設計立縣發展的合作模式構想
政產學研結合模式主要有合作委員會、共建研發機構或實驗室、創辦經濟實體、聯合培養人才(包括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科技資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獻、儀器設備等科技資源)、技術受讓、技術開發、技術咨詢或服務等;在模式的選擇上應當充分考慮寶應企業發展特點、合作高校的人才培養機制、政府的推動和組織協調能力、設計團隊的組建方式等。根據寶應縣產業發展現狀和高校培養特點,筆者認為應當優先選用有以下三種可操作:endprint
(1)政府主導,建立“政產學研”合作委員會。合作委員會成員由政府科技、財政、稅務、知識產權等部門和相關高??蒲袡C構、相關產行業的企業組成,作為產學研結合的專門管理機構,目的是協調產學研合作各方利益及集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系,規范、監督產學研合作各部門及各合作方的行為;并由政府牽頭,多渠道籌集產學研結合資金并建立產學研結合基金,組織實施產學研結合研究項目。建立并完善相關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并認真執行。在重大領域,政府作為產學研的直接投資合作者直接參與合作、提供國際交流與合作平臺。
(2)共建研發機構。這是產學研結合的更高級形式,指寶應縣政府選擇省內、外有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和科研條件優勢的高校聯合成立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或不具有法人資格的研發機構。這種形式良好運行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充分考慮市場導向,由政府牽頭,研發機構對產品市場需求導向及數量進行充分的調研和數據整理,制定合理的研發、生產計劃。高校投入科研人才,企業投入研發經費,安排產業化人才加盟,形成“人才+資金”的產學研結合模式。
建立比較合理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縣政府組建“產學研管理機構”,對研發機構制進行管理和調控。研發機構獨立運作,具有經營自主權,對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利益分配制定明確的條約。
比如;目前寶應的玻璃吹制工藝品停留在簡單工藝和造型上,缺乏市場競爭力,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研究開發優勢,由高校教師帶領優秀學生團隊對產品進行產品前期的調研或概念設計,中期交給產學研專門機構的設計部門進行刪選和修改,后期投入企業生產。學生提供給企業的不一定是能直接生產的產品,但是卻能為企業提供大量富有創造力的新思維、新概念。這對于保持產品長線開發、促進產品領先市場必定有極大的幫助。運用這種模式能夠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3)共建大學生實習基地。大學生實習基地是產學研合作到一定階段的結果,實習基地的形成是政府、企業、高校、科研機構之間建立更加牢固的合作關系的體現。
大學生實習基地建設對于合作各方而言,是一種共贏模式。對企業而言,短期角度可以解決企業的人力資源不足的問題,長期角度可為企業儲備專業技術人才;對高校而言,有利于學生教學理論直接轉化到應用領域,使高校研究更貼近實際、貼近市場需求;對研究機構而言,大學生人才是研究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生人才的培養關系到研究機構的長遠發展。
大學生實習基地可以為專門研發機構、本縣生產企業、商貿流通部門、投資風險評估部門及政府部門這五個產學研合作部門輸送專門優秀人才。
寶應縣大、中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比較豐富,能為高校、科研機構提供比較大的合作空間,大學生實習基地的建設將是互惠的、緊密的、長期的合作。
科技成果轉化具有高風險、高收益并存的特點。產學研合作創新利益與風險共擔的責任制度在合作之初就應當建立。責任風險應當按照層次、按階段進行分解,本著公平公正的分配原則:投資多者收益大,承擔風險大者收益多、掌握項目進展者對項目負責、影響項目進展者承擔相應責任。風險大者收益大、這種合作機制的建立將避免產學研合作各方因采取知識產權利益不合理分配所產生的矛盾和糾紛。
寶應縣政府發起和推動的產學研合作,將促進江蘇省高校人才智力資源向寶應縣企業流動,我們希望通過合作實現各主體之間風險共擔、互惠互利、優勢互補、共同發展和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然而關于寶應縣產學研合作中政府職能、合作模式、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完善和評估體系等問題的討論將隨著產業發展規模的壯大和產學研合作的深入而進入更深層次的探討。
參考文獻
[1]戴承良.“寶應開局”的思考─設計立縣與文化創意產業區域發展[J].裝飾,2012,(10).
[2]王淑娟.論我國文化產業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與創新[J].人力資源管理,2010,(6).
[3]方東.構建文化產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9,(2).
[4]薛永武.如何建設文化創意隊伍[EB/OL].(2011-07-16).
[5]林嵒.高校文化產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與選擇[J].理論導刊,2008,(4).
[6]顧江.文化產業研究[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厲無畏.創意產業導論[M]學林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