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
【摘要】某水電站滑坡體位于永久改線道路一側,通過現場查勘,其地形地質條件復雜,不確定因素多。為確保該水電站蓄水期永久改線道路暢通和水工建筑物運行安全,需制定切合現場實際的滑坡體治理方案。通過對該滑坡地形地質條件和變形特征綜合分析,根據不同工況采用不同計算方法進行邊坡穩定性分析,以確定該滑坡體控制工況,從而制定相應的滑坡體治理預案。該滑坡體治理后,通過變形觀測及監測數據分析,目前滑坡體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關鍵詞】滑坡體;變形特征;穩定分析;工況
1、滑坡體概況
某電站采用引水式開發,開發任務為發電,兼顧灌區供水的作用。電站裝設3臺140MW(最大容量150MW)的水輪機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420MW。該水電站由首部樞紐、引水建筑、廠房樞紐三大部分組成。擋水工程攔河大壩為礫石土心墻壩,壩高147m,庫容5.35億m3,列同類型大壩世界第三;引水隧洞全長16.15km,直徑9m;調壓井井深175m,直徑22m,列亞洲第一。
該滑坡體位于河道右岸,距壩軸線下游約850m,分布高程2050.00m~2780.00m,縱向長約1200m,呈長葫蘆形分布。該滑坡為覆蓋層滑坡,鉆孔揭示滑體厚度一般為25m~30m,最厚為35.5m,方量約800萬m3。
2、滑坡體地質地形條件
滑坡滑體按物質組成和結構狀態的不同自下而上分為兩層,第①層分布于滑體中下部,主要由灰黃色碎石土組成,厚度為20~25m。該層塊石一般6cm~10cm,約占30%~40%;碎石一般2cm~4cm,約占40%~50%;黃色粉質粘土約占20%。第②層分布于滑體上部,主要為黃色含塊(碎)石粘質粉土,厚度為6m~10m。該層塊石一般5 cm~9cm,約占10%~20%;碎石一般1cm~3cm,約占30%~40%;角礫10%~20%;其余為黃色粉質粘土。鉆孔中均未揭示到具有明顯滑動跡象的底滑面,或連續分布的軟土層(滑帶物質),滑面特征不明顯,初步判定以基覆界面為滑坡底界。
滑床基巖地層為三疊系上統侏倭組第一亞層(T3zh1),主要巖性為灰色變質石英砂巖、深灰色絹云母千枚巖、深灰~灰黑色炭質千枚巖,地層總體產狀為N40°~60°W/NE∠60°~75°,巖體風化卸荷強烈,巖體破碎、結構松弛。
根據該滑坡地形地質條件和變形特征的不同,可將其分為3區:
Ⅰ區為前緣變形擠壓區,位于滑體下部及前緣部位,分布高程2050.00m~2260.00m,呈長三角形展布,地形坡度較陡,平均坡度為35°~40°,局部為45°;該區臨空條件較差,僅前緣三角部位有寬約20m~40m的沖溝臨空,兩側為渾厚的基巖山脊,對滑坡前緣具有一定的阻滑作用,滑體在向下蠕滑過程中,受兩側山脊的阻擋和制約前緣坡體產生擠壓變形,地形隆起,坡度變陡,并出現大量的縱向裂縫和部分鼓張橫向裂縫。
Ⅱ區為變形拉裂區,位于坡體中部,分布高程2260.00m~高程2600.00m,厚度一般為25m~35m,平均寬度為250m~350m,地形坡度變化較大,局部地形較陡,平均坡度為30°~35°;該段坡體變形較大,多處可見橫向拉裂縫,張開度一般為10cm~20cm,最大張開為50cm, 側向裂縫延伸最長可達250m,最大錯距為10m,坡體上居民房屋多開裂倒塌,現已廢棄。據民訪調查,該段坡體每年雨季均有不同程度開裂和變形現象,坡上居民已于1992年遷移。
Ⅲ區為變形影響區,位于坡體上部,分布高程2600.00m~2785.00m,平均寬度為400m~500m,地形坡度約為25°~28°,多為坡耕地,據現場地質及民訪調查,該坡段變形拉裂不明顯,延伸較長、開度明顯的拉裂縫分布稀少,僅后緣有兩條明顯的拉裂縫分布,但沒有形成貫通的后緣拉裂面或滑坡后壁。
3、穩定分析計算
3.1計算程序及計算方法
計算程序采用 “土石壩壩坡穩定計算程序STAB2008”,該程序計算方法滿足《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的有關規定,壩坡穩定安全系數采用計及條塊間作用力的簡化畢肖普法計算,對于地震工況,采用擬靜力法。
3.2計算程序及計算方法
計算參數采用地質提供的巖體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3.3計算剖面
滑坡體縱向地質剖面共有5個,分別為縱1~縱5剖面,每個剖面間距80m。由于兩側的縱1和縱5剖面較短,厚度較薄,不具有代表性,計算僅分析了縱2、縱3和縱4三個剖面的穩定性。
表一:滑坡體穩定計算參數表
分 類 名 稱 天然工況 暴雨工況 天然容重 飽和容重
凝聚力 摩擦角 凝聚力 摩擦角
c(kPa) φ(?) c(kPa) φ(?) ρd(g/cm3) ρsat(g/cm3)
② 含塊(碎)石粘質粉土 36 8 29.55 16.55 1.66 2.00
① 塊碎石土 59 27 51.5 23.65 1.83 2.15
基覆界面(滑動面) 59 26 51.5 22.75 1.83 2.15
3.4計算工況
根據規范要求,邊坡計算按持久狀況、短暫狀況、偶然狀況分別計算正常(天然)工況、暴雨工況和地震工況。由于壩區地處干旱河谷,降雨稀少,結合滑坡體近兩年的監測資料情況,暴雨工況下滑坡體全飽和的可能性較小,因而對于暴雨工況下滑坡體的飽和情況進行了敏感性分析。
3.5計算成果及分析
(1)在天然工況下,縱2、縱3、縱4剖面沿基覆界線整體穩定,縱2剖面由于在邊坡上部高程局部邊坡較陡,邊坡上部局部圓弧滑動最小安全系數為0.97,但是縱3、縱4在邊坡上部最小安全系數為1.07,綜合分析,縱2剖面上部局部塊體不穩,不影響邊坡的整體穩定性,因此在天然工況下滑坡體是整體穩定的。
(2)在地震工況下,縱2、縱4剖面沿基覆界線整體穩定,縱3剖面最小安全系數為0.99,小于允許最小安全系數,但是由于縱2、縱4沿基覆界線是穩定的,且穩定系數較高,由此可推得滑坡體在地震工況下是整體穩定的。局部圓弧最小安全系數顯示,縱2、縱3、縱4在邊坡中、下部是穩定的,但是邊坡上部由于局部邊坡較陡,局部出現不穩定塊體。
(3)在暴雨全飽和工況下,縱2、縱3、縱4剖面沿基覆界線最小安全系數都小于允許最小安全系數,均不穩定。縱2、縱3、縱4剖面局部圓弧滑動在邊坡上部、中部、下部均小于允許最小安全系數。由此可見,在強降雨全飽和工況下整個滑坡體處于不穩定狀態。
(4)在暴雨土體飽和深度分別為1m、5m、10m工況下,縱2、縱3、縱4剖面沿基覆界線最小安全系數都大于允許最小安全系數,邊坡整體是穩定的。由于邊坡上部較陡,因此局部圓弧滑動在邊坡上部均小于允許最小安全系數。
根據滑坡體邊坡穩定計算成果,邊坡穩定控制工況為暴雨工況,在暴雨工況土體全飽和的情況下,邊坡將整體失穩;在暴雨工況土體飽和深度10m(覆蓋層深度的1/3~1/2)的情況下,邊坡整體穩定,局部坡度較陡部位安全系數不滿足規范要求,可能出現掉塊、坍塌、滑動等,不影響邊坡整體穩定性。
4、滑坡體處理方案
(1)在雨季來臨前完成坡面截排水設施,主要包括:在滑坡體邊界范圍以外1m~2m位置沿周邊布置一條截水溝,截面凈尺寸為50cm×50cm;在坡面上每100m順坡方向布置一條泄水槽,泄水槽截面凈尺寸為50cm×50cm;在坡面上布置排水孔,間排距3m,孔深4m,孔內埋設排水盲管。
(2)為防止局部表面拉裂縫部位雨水下滲,在雨季來臨前完成滑坡體表面拉裂縫的回填封閉(可采用表層粉質粘土進行回填)。
(3)滑坡體總體呈上寬下窄的“V”字形分布,出口兩側鎖口部位的基巖對滑坡體下滑起到阻滑作用,該部位基巖的穩定對滑坡體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而擬對該部位高程2015m~2105m,順河長度250m范圍進行以下處理:滑坡體出口兩側基巖采用100t錨索及框格梁進行加固,錨索間排距6m,錨索長30m。
(4)對公路橋內側順河向長約100m范圍邊坡布置修建衡重式混凝土或漿砌石擋土墻,墻頂寬度1.5m,墻底寬度3.5m,墻高11m。擋土墻內部預埋2排、間排距3m的直徑PVC排水管φ50,以排泄上部降雨積水。擋土墻可對上部局部垮塌的土體適當抵擋,防止土體直接下滑至河谷,影響公路和水工建筑物的安全。
5、結論
通過工程治理后,對滑坡體設立了5條監測斷面(橫向2條,縱向3條),共14個外部變形觀測墩,13個測斜孔(4#墩部位無測斜孔)。根據滑坡體內外觀監測數據分析,目前滑坡體整體處于穩定狀態。
參考文獻:
[1]陳祖煜.《土質邊坡穩定分析(原理·方法·程序)》[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年1月.SL274-2001,碾壓式土石壩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