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作印?鄭以寶?朱金來?呂赫
【摘要】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最主要的特點是地下洞室多,是由一個龐大的洞室群組成,空間相互交叉比較多,而且地質條件復雜。所以開挖后及時支護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洞室群;交叉部位;支護措施
1、前言
遼寧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為Ⅰ等工程,工程規模為大(1)型,樞紐主要建筑物有上、下庫壩、地下廠房及引水發電系統。下水庫位于鴨綠江右岸支流蒲石河下游的小孤山村王家街,上水庫位于東洋河村泉眼溝溝首,均隸屬寬甸縣長甸鎮。站址區距丹東市約60km,距寬甸縣長甸火車站約10km,對外交通方便。
引水發電系統位于上水庫泉眼溝與蒲石河左岸間一走向N60~70°W的條形山體內。山體較寬厚。地勢自東南向西北逐漸降低,地面高程180~464m。山體南坡(黃草溝)沖溝發育,較大的沖溝有4條,走向均為NE~SW,切割深度一般為40~70m,溝底高程為80~225m,溝底地形坡度約7~15°,普遍見有基巖出露,沖溝兩側山坡坡度為35~45°。
引水發電系統基巖主要為早元古代混合花崗巖(Mγ2),屬塊狀巖石,引水線路地下建筑物大部分埋藏在新鮮巖石中?;鶐r中局部見有石墨片巖和變粒巖殘留體,后期穿插有閃長玢巖、煌斑巖和閃斜煌斑巖脈。巖脈一般較完整、堅硬,與圍巖多呈裂隙接觸。
輸水發電系統由一個龐大的洞室群組成,洞室交叉部位更多,且相互之間有功能的密切聯系。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開挖尺寸為173.3×25.7×54.6m(長×寬×高),僅上、下游邊墻洞室交叉口就有16處。抽水蓄能電站地下洞室規模比較大,地質條件復雜,地下洞室的交叉部位及進出口的穩定受地質構造的影響,如果發生塌方,不僅耽誤工期,還會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
2、地下洞室交叉部位巖體穩定及處理
2.1地下廠房下游邊墻與#1母線洞交叉部位
#1母線洞洞徑較大,與地下廠房相交處頂拱高程約17m,高度約10m,高程21.7m為廠房巖錨梁,該部位由新鮮的混合花崗巖組成,斷層節理發育,巖體破碎。發育有Fj34-1、f20 、 fm9、fc2、fc5等斷層,斷層多由碎屑夾泥組成,性狀差,且多與洞軸線近于平行。同時受節理切割,形成不穩定塊體。開挖前進行了地質條件分析預報,施工中及時采取了支護措施。開挖時采用先挖上導洞,待頂拱成形后,采用噴混凝土和鋼拱架相結合的支護方式,避免了塌方。如該處不及時采取支護措施,發生塌方后直接影響巖描梁的穩定及施工道路的暢通。對經濟損失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2.2廠房與主變運輸洞交叉部位
地下廠房與主變運輸洞交叉部位分布有軸向為N70°E的三條洞室,即主變運輸洞、#1母線洞、#1尾水支洞。圍巖為混合花崗巖,巖體節理發育。主要有三組,①N10~50°E/SE或NW∠60~70°;②N60°W /NE∠60°;③N10°W/NE∠40°,間距10~100cm,多閉合,部分微張。見有5條閃長玢巖巖脈通過。分布Fj34、Fj34-1、fc2、fm9、fc16、fc22、fc45、fc51等15條斷層破碎帶,其中Fj34寬1.6~2.5m,斷層影響帶寬約9m,Fj34-1寬30~50cm,局部達1m,兩斷層與邊墻交角較大(75°)。Fj34從主變運輸洞頂拱延伸至#1尾水支洞洞口,Fj34-1、fc2等斷層從#1母線洞穿過。受斷層及節理切割影響,巖體主要為碎裂巖和糜棱巖組成,巖石軟弱,開挖時多處掉塊,局部塌方,圍巖穩定性差,為Ⅳ類圍巖。
2007年5月3日開挖廠房邊墻時,已經貫通廠房的主變運輸洞先后發生兩次較大面積塌方,造成主變運輸洞樁號0-25~0-50m塌頂及廠房下游邊墻樁號約0-030~0-043m段坍塌。主變運輸洞最大塌落拱高8.6m,塌方頂高程為30.3m。塌方原因主要受主變運輸洞與廠房貫通部位的Fj34、fc45、fc16斷層破碎帶相互切割、錯動造成,Fj34斷層傾角35~40°,影響帶寬約10m,與廠房邊墻夾角約60~70°,與主變運輸洞夾角約10~20°,近于平行。Fj34于廠房樁號0-020~0-050m通過,當主變運輸洞與下游邊墻貫通時使Fj34斷層沿傾向形成臨空面,致使Fj34斷層帶內破碎巖石沿斷層面塌滑而下(見圖1)。
在塌方前設計與地質曾多次發出預報和提出處理建議。但由于這些意見沒有被重視。塌方后對塌方范圍、周面裂縫進行測量,并進行塌方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塌方處理措施。①下游邊墻與主變運輸洞相交部位樁號0+37m的塌方:該段Fj34、fc45、fc16斷層破碎帶相互切割,當主變運輸洞與下游邊墻貫通時使Fj34斷層沿傾向形成臨空面,致使Fj34斷層帶內破碎帶沿斷層面塌滑而下,并造成廠房下游邊墻及上層排水廊道附近出現多處裂縫或變形。對塌方部位采取混凝土回填、預應力錨索、對穿錨桿、加強錨桿加固、工字鋼鋼拱架支護、混凝土襯砌、加厚貼壁混凝土墻、固結灌漿等處理措施;②下游邊墻與#1母線洞相交部位的塌方:受Fj34-1、fc2、fc20斷層及一組近于平行廠房邊墻的節理面切割影響,當母線洞開挖至邊墻時#1母線洞洞口頂部及左側洞壁發生塌方,在母線洞內采取鋼支撐和噴混凝土支護處理。③下游邊墻與#1尾水支洞相交部位的塌方:Fj34斷層延至#1尾水支洞頂拱,走向與該洞近平行,當#1尾水支洞開挖至下游邊墻時,洞頂發生塌方。施工中采取了噴錨處理。
3、洞臉邊坡穩定及處理
下庫進出口位于下水庫蒲石河左岸、黃草溝溝口右側,該洞臉比高約50m ,邊坡頂部高程為90m,屬高邊坡,開挖坡比由上往下依次為1:0.5,至67m高程為寬2m的馬道,然后為直立坡。進出口洞臉型式由方型漸變成圓型,方型最大洞徑為16×15.7m,這種方洞型式對圍巖的穩定極其不利。而且邊坡頂部為一條通往于家堡公路,是該址區的一條重要公路,該洞臉的穩定顯得尤為重要。
洞臉巖石為中等風化~新鮮的混合花崗巖,坡內斷層、節理發育,特別是發育一條F10斷層,寬10~50cm,由碎屑巖、糜棱巖夾泥組成,性狀差,該斷層由坡頂斜穿邊坡延伸至洞頂。同時受f20斷層切割,形成“屋脊”型塊體。
對圍巖穩定極其不利,該塊體正處于洞頂拱部位和67m高程的馬道部位,經設計穩定計算,該塊體不穩定。如不及時處理,對馬道形成和整個邊坡的穩定影響非常大。為此,對該部位布置了7根錨索(見圖2),深度分別為15m、20m,并且進行了噴混凝土和系統錨桿處理,保證了此部位的穩定。但下一步進洞時,由于該不穩定塊體正處于洞的頂拱,如果不采取好措施,開挖將會影響到上部處理的“屋脊”型塊體。
首先開挖上半洞的左導洞,這樣可以使開挖洞徑變小,使圍巖的穩定性增加,采用短進尺弱爆控制藥量。同時邊開挖邊支護,主要是打描桿、噴混凝土結合掛網,地質條件較差時采用鋼拱架或鋼格柵進行支護。當開挖至巖石條件變好時進行支護,然后由洞內向洞外開挖另一導洞,而且必須使兩個導洞之間保留一定厚度的巖柱,在開挖另一半洞時,同樣采用上述開挖和支護方式。當兩個導洞開挖結束后,先不急于開挖巖柱,如果開挖巖柱可能導致67m馬道部位的“屋脊”型塊體發生塌方,導致整個邊坡失穩。
為此,為保證整個馬道在開挖巖柱時不受影響,從馬道上部向洞內打錨筋束,使整個巖體被錨筋束固結起來,增強巖體的完整性。 然后,再開挖巖柱,開挖巖柱時控制好爆破參數,使開挖不影響上部的錨索,確保施工安全。
結語
洞室交叉部位,開挖臨空面增加,巖壁較薄,應力集中度高,往往是容易出現圍巖失穩的部位。施工中一定要高度警惕,絕對不能掉以輕心。交叉段的位置應盡量選擇在巖石堅硬完整的地段,避免在斷層破碎帶、節理密集帶以及巖石松軟破碎地段。施工中要重視施工地質預報,為施工中提供準確信息,無法避免時則要做好及時支護等措施。
作者簡介:姓名:田作印 ,籍貫吉林省磐石縣、生日1972年12月5日、職稱:高級工程師、從事專業:工程地質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