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樊家夭小流域在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中,結合發展特色農業走出了一條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路子,實踐證明,山丘區只有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才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實現地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樊家夭;小流域 ;水土保持;生態;農業
1、 概況
和林格爾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全縣素有“三山五丘二分川”之稱。樊家夭小流域位于蠻漢山脈中部,距離和林格爾縣城關鎮15公里,209國道穿越大部,交通便利。流域內農民經營著傳統農牧業,靠天吃飯,收入低而不穩,脫貧步伐緩慢。流域總面積31.18km2,水土流失面積達29.09km2,占總面積的93.3%。流域內平均侵蝕模數達 4830t/a.km2,其土壤侵蝕形式主要有水蝕和風蝕,屬于中強度侵蝕區,年降雨量為417.5mm,且降雨時空分布不均。流域內農民以種植業為主,2005年糧食總產量569.6t,人均占有糧食462kg,人均純收入僅377元。
2、 制約流域經濟發展因素
2.1 立地條件差,水土流失嚴重。
流域內坡度大部分在15°—25°之間,土質大部為粉質壤土,保水性能差,土壤含水量僅為1.9個百分點,水土流失造成土壤肥力減弱,嚴重影響作物生長。再加上十年九旱,汛期還時常暴發山洪災害,制約了農業的發展。
2.2 人與自然不和諧發展促使流域經濟惡化
該地區產業結構單一,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2005年種植業占農業總產值的85%,牧業以農戶的分散飼養為主,副業主要靠外出打工為主,糧經飼的種植比例為1:0.039:0.041。落后的生產方式導致了粗放式生產,亂砍濫伐現象嚴重,最終導致人們陷入了貧困的惡性循環之中。
3、特色生態農業功能分區
樊家夭小流域在建設特色生態農業中,按照不同性質和功能,重點劃分為水土保持自然園、觀光農業園、教育農業園三大類,結合園內的生態型水產業、生態型畜牧業、生態型林業、生態型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型農業旅游業五大產業,形成流域小循環多層次交叉的系統循環經濟格局。依托水土保持工程,最終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小流域永續發展的理念,把治理水土、改善生態、美化自然、造就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發展作為最終目標,促進各業共興共起。
4、 建設水土保持生態特色型農業模式的主要內容
4.1 建設山、水、田、林、路為主要內容的綜合防御系統。
樊家夭小流域從規劃初期,就高標準、高起點、高定位,根據地形地貌特征及土壤適應性,實行條塊結合的治理模式。集中建設面積10%的旱澇保收田,然后實行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的林草治理,10年來,共建設淤地壩15座,谷坊161座,營造水保防護林568hm2,果木林39 hm2,經濟林181 hm2,種植苜蓿草272 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8.97 hm2,平均侵蝕模數下降為687 t/a.km2,蓄水效率達43.3%。由于地表水工程攔蓄能力的加強,土壤肥力明顯改善,植被大幅度提高,更加有利于作物生長,同時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
4.2 以建設高效生態農業為主的綜合開發模式
以農民增收為核心,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以休閑觀光農業建設為切入點,改造傳統農業,積極推進小流域的現代農業。樊家夭小流域從規劃上就充分發揮和林格爾縣的區位經濟特色和生態環境優勢,立體提升價值,建立了“以科技為先導、產業為龍頭、基地為依托、生態為目標”的四位一體的現代化水保生態綜合治理小流域。突出“和”文化,打造和林格爾縣水土保持小流域發展新地標。充分挖掘“草原第一都”和盛樂古文化傳承地的歷史人文資源,發展新思路,找出新創意,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以“文化之魂·旅游之形”打造既有文化底蘊又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旅游產業項目。
4.2.1 發展特色種養殖
流域內現已完成設施蔬菜1000畝,建設溫室大棚282棟,種植面積330畝,溫室大棚果蔬種植種類廣泛,蔬菜有黃瓜、西紅柿、香瓜、蘑菇、茄子等28種蔬菜;水果類有草莓、火龍果、櫻桃、山楂、油桃等17個品種。已建成驢、羊、豬、雞現代化養殖中心70畝,養殖各類大小畜5950頭只;修整水面布局,利用淤地壩進行水產養殖,投入50萬尾魚苗,建成50畝生態垂釣區;整治河堤、新修石拱橋3座;新修水閘7座及相配套的觀光涼亭;建設商務會所5600m2。依托首府呼和浩特市及快速發展的和林格爾新區建設,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瀏覽、品嘗、體驗,形成了獨特的觀光農業。
4.2.2 生態農業旅游
樊家夭水土保持小流域在發展生態農業的同時,也促進了觀光旅游產業的發展。由于該區距呼和浩特市僅65公里,節假日市民即使采用簡單的交通工具也可以體會休閑與快樂。經過幾年的園中園建設,觀光者能充分體驗到“回歸自然、健康為本”的感受,春季的杏花節、夏季的草莓節、秋季的火龍果節,再加上流域內種植的紅的似火的高粱、黃的似錦的油菜花、藍的似緞的胡麻花,豐富了生態區的生機與活力,吸引呼和浩特市及周邊的觀光者參與到生態建設園的生產生活中,增強了農耕與民俗的體驗。
4.2.3 生態效益及社會效益
樊家夭小流域在不斷完善水土保持特色生態農業工程的同時,結合當前的新農村建設,提高了小流域的綠化覆蓋率,改善了村容村貌和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山川秀美的原生態環境再一次展現。流域經濟發展豐富了市場供應,提高了當地土特農產品的商品率和價格競爭力,創造了農村剩余勞力180多個就業機會,帶動了周邊39個村莊的村集體經濟發展,流域區戶均增收2.2萬元,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小流域范圍內糧經比由原來的1:9變為現在的3:7。人們在享受水土保持人工改造治理成果的同時,也成為了典型的水利科普示范基地,對加強水土保持生態特色農業起到了典型示范引領作用。
5、結語
實踐證明,在水土流失區,根據立地條件發展特色生態農業是山丘區經濟發展的優化選擇,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時,又可以優化現代旱作農業結構,為山區經濟發展謀求一條新路,有效地促進農民增收,加快脫貧致富步伐。
作者簡介:胡連峰(1971— ),女,蒙古族,水利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與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