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欣煒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地區性中心城市的功能作用及評價體系構建
◎ 張欣煒
在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下,一方面要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嚴控特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因而擁有相當的人口規模、較強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綜合服務能力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功能的發揮顯得尤為重要。本文首先從中心城市的概念內涵入手,對其經濟、社會功能作用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從經濟社會基礎、集聚能力和輻射能力三方面構建了評價地區性中心城市的三級指標體系和中心性指數,并提出了相關的城市發展建議。
新型城鎮化 地區中心城市 功能 指標體系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中國城鎮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3年的53.7%,城市數量也從193個增加到658個。隨著中國進入快速城鎮化時期,傳統城鎮化道路逐漸顯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在國際形勢與國內發展的推動下,城鎮化轉型發展為必然,新型城鎮化的概念也應運而生,并日益成為新時期關注的焦點和熱點[1]。
2014年初頒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一方面提出要“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另一方面為避免特大城市的過度膨脹,提出“嚴格控制城區人口5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擁有較大的人口規模、較強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綜合服務能力的地區性中心城市完全可以成為吸納農村轉移人口的空間載體。由于國內研究更多的聚焦在高級別的中心城市,對地區層級的中心城市較少給予關注,因而本文對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具有一定創新性,對地區性中心城市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世紀80年代初,學術界把在國家或大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稱之為中心城市,它們構成了國家或區域經濟活動網絡的主要節點。其后,許多學者對中心城市的概念、特征、功能作用以及判定標準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心城市的概念被不斷細化,出現了對更小區域范圍內中心城市發展的研究。
總的來說,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區域中具有相當經濟實力,能在經濟、科技、文化各方面對周圍區域產生相當輻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在中國,一般可以把區域中心城市分為3個等級:一是指全國性中心城市,即在全國經濟中發揮核心作用的城市,并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競爭,因而具有國際城市的地位;二是指大區域的中心城市,即在跨省域經濟中能夠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三是指省內地區性中心城市,即在地區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城市。
中心城市之所以能夠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社會經濟發展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因為中心城市具有城鎮人口規模大、經濟實力強、第三產業較為發達、交通基礎設施完善、綜合服務功能強等特征。
不同級別的中心城市,其功能和強度有所不同。例如,高等級的中心城市一般為金融中心、大型企業總部所在地,也是文化、信息中心,控制著國家、區域乃至世界的經濟命脈。低等級的中心城市一般發揮區域的商貿、文化、交通中心等服務功能。但一般而言,不同等級的中心城市都應該在其一定地域范圍內發揮經濟的集聚(極化)和輻射作用,并為周邊地區提供綜合性服務。
中心城市的聚集功能主要通過規模效益、市場效益、信息效益、人才效益、設施效益等[2],將區域中的人口和各類要素,包括第二與三產業、人才、原材料、資金、科技和管理集中聚集于此。要素的集聚達到一定程度,集聚效應便開始體現。中心城市在這個過程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實力不斷增強,逐漸成為區域社會經濟活動中心和城鎮網絡的發展極核。
中心城市在功能不斷聚集、成為發展極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擴散效應的出現。城市成長初期,集聚效應明顯,中心城市不斷膨脹擴張。而當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中心城市規模效益開始減退,各項成本上升,擴散將占主要地位。中心城市通過產業、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經濟要素的擴散作用對周邊經濟產生影響,帶動其周邊城市和區域的發展,并促進城市網絡的形成。
中心城市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市場容量大。加之中心城市交通發達,各種商業服務比較完善,交易方便,有益于商品流通網絡的形成。有些中心城市具有沿海港口的區位優勢,是國際貨物流通網絡中的重要節點。所以,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組織物資集散和商品流通,有利于產銷、供求之間的溝通合作;有利于城鄉商品交流;有利于內外貿結合,互相促進;有利于減少不必要的滯留商品的中間環節,節約流通時間和費用,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3]。
中心城市是為各項經濟活動組織提供綜合服務的中心。它不僅為本城市提供綜合服務,而且還為其輻射所及的整個經濟區提供綜合服務。由于中心城市的規模不同、輻射的范圍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和城市職能各異,其服務的范圍也就不同。如北京和上海是全國性的中心城市或經濟中心,并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而武漢、沈陽、成都等城市主要的服務主要是區域性的。服務的領域也是多方面的,不僅有生產、交換方面的內容,還有交通運輸、金融商貿、科學教育、文化旅游、信息情報、調節管理、研究咨詢等方面的內容。實際上中心城市為所在區域提供綜合性服務的功能是其區別于一般城市的重要特征。
城市中心性指的是一個城市中心職能作用的大小,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地理學者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克里斯塔勒用城鎮的電話門數作為衡量中心性的主要指標[4],因為當時電話已廣泛使用,電話門數的多少,基本上可以反映城鎮作用的大小,其公式如下:

其中,Tz為中心地的電話門數;Ez為中心地的人口;Tg為區域內電話的數量;Eg為區域的人口。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學者對我國中心城市進行了一系列定量研究,確定和劃分了不同階段和等級的中心城市。顧朝林(1991年)利用圖論原理與因子分析方法,構建了中心城市綜合實力評價指標體系,由三個層次組成:第一層次包括經濟實力指標和物質實力指標,第二層次將上述兩方面實力進一步分解為經濟發展水平、輻射能力、吸引能力三個指標集,第三層次為各具體統計指標[5]。
寧越敏(1993年)等采用1984年和1990年的統計資料,選擇了三項分別反映人口、經濟實力和信息中心的代表性指標:市區非農人口50萬以上、全市工業總產值(或GDP)在30億元以上和市區郵電業務總量,對35個城市進行了中心性測度,確定了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我國20個中心城市[6]。
周一星等(2001年)以1997年底223個地級以上(包括地級)城市的統計資料等為基礎,選取兩個層次9項指標組成中心性指標體系,將我國城市分為5個等級體系。其中第一層次反映商業、服務業、交通運輸及信息業、制造業4個方面;第二層次用9個指標細化這4個方面的服務內容[7]。
除了全國性的研究,一些學者還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多角度對地區性的中心城市進行了分析與評價。
一般認為,中心城市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多數學者因此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這個角度建立地方性中心城市評價指標體系。如徐康寧等人認為,中心城市往往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環境,并用經濟規模、經濟素質、經濟運行環境三個層次18項具體指標構建了評價體系[8]。王興平、黃興文認為省域中心城市是指城市整體實力具有省域影響力的城市,其為省域中心城市提出了具體的前提性標準和目標性標準,并將江蘇省的中心城市分為3個等級。其認為省域中心城市應當達到3個標準:①市區人口規模在50萬以上;②城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的50%以上;③城市人均GDP達到8000美元以上[9]。此外,還有學者選取市區非農業人口、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市區郵電業務總量、市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市第三產業產值比重、全市工業總產值、全市第二產業產值比重等指標,應用相關數學模型對江蘇、黑龍江、江西等省份中心城市的發展做出了評價[10-14]。
一些學者從集聚與擴散功能的角度對中心城市進行評價。陳鴻彬等選取了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的指標對河南各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進行評價,但其在二者的指標選取上略有重疊[15]。周加來等運用因子分析法,從經濟、產業、對外聯系、科技文化、基礎設施等方面求出皖北六市的綜合實力,以此替代傳統斷裂點模型中的人口規模指標求出皖北中心城市的輻射范圍,并以此為依據從橫向和縱向的角度分析皖北中心城市經濟輻射力情況[16]。此外有學者從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科技實力、商貿物流、旅游等方面分析了南京、襄陽等城市的輻射能力[17-18]。
部分學者還以商貿、交通、文化等特殊要素對中心城市進行了分析。具有對外服務功能是中心城市的重要特征。一些學者從服務業的角度對省域中心城市進行了評價。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王茂軍等人用商業(含飲食業)、服務業從業人員的合計值作為中心性分析的定量指標,對1955年以來對山東城市的中心性進行了測度[19]。在交通方面,賀崇明以廣州為例,對中心城市的交通網絡建設進行了論述[20];在文化方面,一些學者探討了城市文化對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的作用[21-22],還有學者對區域中心城市博物館建設的重要性進行了論述[23]。
此外,有些學者還借鑒城市競爭力概念評價省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如孫希華從經濟水平、人口與社會、基礎設施、資源環境四個方面,27個二級指標對山東省17個中心城市的綜合實力進行了排序[24]。謝守紅等選取了經濟競爭力、基礎設施競爭力、科技競爭力、對外開放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等5個方面的14項核心指標,對中部六省中心城市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25]。武楊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國內生產總是、地方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15個指標對四川省18個中心城市綜合實力進行定量分析[26]。
總體上來看,現有文獻對于中心城市水平的評價主要采用統計年鑒上的有關指標,該類指標較多的集中于經濟方面,對商貿、文化、科技、教育、旅游等綜合服務功能體現不足,因此有一定局限性。
地區性中心城市是區域社會經濟空間系統中的節點,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具有經濟活動的集聚與輻射、商品物資流通和為周邊區域服務的功能。評價一個區域中心城市的發展水平,一方面要考慮其社會、經濟發展實力,這是其發揮集聚與擴散功能的保證。另一方面要對其經濟能量極化情況以及輻射能力發揮情況進行分析,考察其對城市周圍地區的影響帶動作用是否得到充分發揮,這也是中心城市區別于非中心城市的關鍵所在。例如,中心城市往往能為周邊地區提供專業的商貿市場、高質的教育和醫療資源。可以說社會經濟基礎是中心城市發揮功能的保障,而由集聚擴散功能形成的完善的服務體系也會促進中心城市經濟的持續發展,二者是相輔相成的。
衡量地區性中心城市發展水平的指標是由一系列相互獨立、相互關聯的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其指標選取應依據地區性中心城市的特征及功能作用,科學全面地反映地區性中心城市的主要內涵。
指標的數據必須能易于搜集和計算,以減少主觀臆斷的誤差,同時這些指標有利于指導中心城市未來的發展。
對地區性中心城市的評價,應使指標和資料的口徑范圍等與國內常用標準體系相銜接,便于同其他城市進行比較研究。城市評價體系不僅要便于不同城市之間的橫向比較,也要利于同一個城市不同發展階段之間的縱向比較,以便了解城市各方面協調發展情況及與其他地區性中心城市的差距[27]。
由于構成中心城市發展水平評價的要素較多,應按照其層次的高低、涉及的方面和作用的大小進行分類,并賦予不同的權重,從而使各項指標在整個指標體系中的地位更加合理。
基于以上判斷,按照針對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層次性四個基本原則,構建了評價地區中心城市功能的三級指標體系。其中,一級指標由支撐指標、集聚能力指標、輻射能力指標構成;二級指標在此基礎上分為經濟、社會、文化、旅游、教育、醫療等指標,三級為若干具體指標。
社會經濟基礎指標是中心城市發揮功能的基礎,不僅反映城市社會經濟發展的現狀水平和所處的階段,而且也預示著未來城市參與整個區域競爭所具備的能力,具體由以下三類指標構成,每類指標又由若干具體指標構成:

圖1 構建中心城市發展水平指標體系的分析框架
(1)城市規模
①城鎮人口比重。地區性中心城市擁有比一般城市更多大的非農就業機會、更高的收入以及更完善的服務設施,因此能夠吸引更多的人口進入城鎮當中。城鎮人口決定著城市的擴張潛力,該指標反映了該城市的發展水平。
②外來人口比重。外來人口日益成為一個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外來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反映出一個城市吸引外地勞動力的水平。
③城市建成區面積。城市是人與各種活動的聚集地和載體。建成區范圍,一般是指城市外輪廓線所能包括的地區,它包括市區集中連片的部分以及分散在近郊區與城市有著密切聯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設施的城市建設用地,是衡量城市實體規模的重要指標。
(2)經濟實力
①GDP。該指標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中所生產出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價值的水平,它是一個地區經濟實力和富裕狀況的重要指標。一個城市能否成為區域的中心城市,主要從該城市在該區域的經濟地位來判斷。
②人均GDP。反映一個地區經濟的發展層次和勞動生產率。
③第三產業比重。中心城市的集聚輻射功能主要通過非農產業尤其是服務業來體現,因而擁有較高的第三產業比重是中心城市的一般特征。
④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財政收入是衡量地區中心城市財力的重要指標,政府在社會經濟活動中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務的范圍和數量,決定于財政收入的充裕狀況。
⑤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該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區性中心城市居民的富裕水平。收入水平較高的地區對勞動力有較強的吸引力,同時也有較強的消費能力。
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該指標是指各種經濟類型的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對城鄉居民和社會集團的消費品零售額和農民對非農業居民零售額總和的水平。其反映社會商品購買力的實現程度,以及零售市場的規模狀況。
中心城市在達到一定的經濟實力后,首先會出現要素在空間上集聚的現象,其以自身發達的交通網絡為保障,以經濟、文化、科技、教育以及醫療活動為主要內容,采用表征規模的三類指標構成:
(1)交通基礎設施
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是中心城市對外聯系、聚集要素的有力保證。一般來說高等級的公路、鐵路以及航空構成了中心城市交通網的主要骨架。近年來,高鐵的規劃與建設在促進中心城市功能發揮上的作用日益明顯。主要包括以下指標:①高等級公路條數;②鐵路條數(包括規劃);③高鐵條數;④機場等級;⑤航線條數。
(2)金融商貿
中心城市往往是周邊地區的商貿中心和物流中心,擁有一批大型專業性的商貿市場和物流基地。主要包括以下指標:①大型綜合和專業性商貿市場數量;②省重點物流基地數量。
金融保險業在中心城市的經濟發展中往往具有核心地位,對于世界級的中心城市,例如紐約、倫敦、東京都扮演者金融中心的作用。對于區域性中心城市,雖然其金融保險業發展水平和地位有限,但對于組織周邊地區經濟活動仍有重要意義。我們認為其可以通過以下指標來體現:①銀行分行和支行數量;②保險公司數量;③年末金融機構存貸款余額。
(3)文旅醫療
除了經濟活動,中心城市往往還通過其獨特的地方文化以及高質量的旅游資源吸引周邊地區的游客。這些文旅資源的水平可以通過如下指標評價:①4A及以上旅游景區數;②博物館數量;③省級科技文化園區和文化重點企業數量;④省級以上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數量;⑤是否國家歷史文化名城;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
地方性中心城市多具有較豐富的醫療資源,擁有一定數量的三甲醫院和專科醫院。
作為地區性中心城市,對外的綜合服務功能是其區別于區域內其他城市的主要標志。而這種服務功能主要通過經濟、文化、教育、科技等活動的擴散來完成。在這里,采用流量指標來表征這些擴散功能的強弱,包括如下三類指標:
(1)經濟類:
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②實際利用外資額;③商品進出口總額;
(2)科教文衛類:
①高等教育教師和學生數量;②年內省級以上會展次數;③專利授權量;
(3)通訊運輸類:
①客運總量:體現人流規模;②貨運周轉量:體現物流規模;③郵電業務總量:體現信息流的規模。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指標具有多重表達性。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具有集聚和輻射的雙重意義,在此列入輻射指標,主要是考慮涉及基礎設施、服務設施的固定資產投資具有為區域服務的意義。
城市中心性的測定分三步進行,首先確定一級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其次對各城市和區域各項指標的原始指標值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差異的影響,最后加權求和。
對于權重的確定一般有主觀和客觀方法。主觀賦權法如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等,多是采用綜合咨詢評分的定性方法。該類法因受到人為因素的影響,往往會夸大或降低了某些指標的作用,但較為簡單方便;另一類客觀賦權法如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是根據各指標間的相關關系或各項指標值的變異程度來確定權數,避免了人為因素帶來的偏差,但工作量較大[27]。具體實踐中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宜的賦權方法。
對于以上指標可以構建城市中心性指數(M),以及三個分項指數:城市實力指數(A)、集聚能力指數(B)、擴散能力指數(C)。
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中心城市發揮集聚和擴散功能的基礎,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要素。地區中心城市首先是該地區
的經濟中心,而經濟的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作為地區性中心城市一方面要選擇有基礎、有前景的產業做大做強,并通過開發區、工業園區等形式增強產業集聚;另一方面要改善產業發展環境,吸引外部資金進行重點投資。經濟的發展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強了集聚人口的能力,從而為中心城市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表1 中心城市發展水平判定三級指標體系
完善的交通基礎設施是中心城市對外聯系、聚集要素的有力保證。高等級的公路、鐵路以及航空構成了中心城市交通網的主要骨架,而高鐵的規劃與建設在促進中心城市功能發揮上的作用日益明顯。在公路、鐵路建設方面,地區性中心城市應結合自身實際完善高等級公路和鐵路(包括高鐵)的建設,從而更好的嵌入整個國家的陸路交通網絡,增強自身節點功能;在航空運輸方面,應立足于地方機場的定位,完善服務功能,爭取更多客源,以開辟更多連接國家主要城市的航線,成為地區性的航空客貨運集散中心。
除了經濟活動,中心城市往往通過文旅醫療等服務資源吸引大量人流。在旅游方面,有條件的城市應加大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力度,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景區,同時應提高住宿、餐飲以及交通等綜合服務配套設施的水平,加強管理能力;
在教育層面,應結合自身優勢,提高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學水平,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專業;擴大高校和高職的辦學規模和招生范圍,服務于更大的區域。在醫療服務方面,可和其他地區合作引進醫療人才和先進設備,加大“三甲”醫院的建設力度,引進和建設更多高水平、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專科醫院,形成地區性醫療服務基地。
為避免人口過度集聚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新型城鎮化規劃明確提出了要嚴格控制超大城市的人口規模。但在我國,雖然中小城鎮數量眾多,但是其集聚效益較低,缺少產業支撐,尤其是公共服務設施仍不夠完善,難以吸引大量人口集聚。因而,具有一定規模的地區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發揮意義重大。
地區性中心城市功能的評價,既要考慮其經濟發展水平,而更重要的是要對其金融、交通、教育、醫療等綜合服務能力進行考量,因為其是城市最本質的對外服務職能的直接體現。對于該級別的中心城市,應在夯實經濟發展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交通體系建設,增強對周邊地區的綜合服務能力,從而提升自身在更大范圍城市網絡中的地位,并在區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1]寧越敏.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戰略的思考[J].上海城市規劃,2014(1):43-46.
[2]袁朱.對區域性中心城市內涵的基本界定[J].經濟研究參考,2002(52):2-13.
[3]馬洪.略論中心城市的重要地位和功能作用[J].城市規劃,1987(1):3-8.
[4]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5]顧朝林.中國城市經濟區劃分的初步研究[J].地理學報,1991(2):129-141.
[6]寧越敏,嚴重敏.我國中心城市的不平衡發展及空間擴散的研究[J].地理學報,1993,48(2):97-104.
[7]周一星,張莉,等.城市中心性與我國城市中心性的等級體系[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20(4):1-5.
[8]徐康寧,施海洋,等.國內中心城市經濟發展環境與競爭力比較研究[J].科技與經濟,2001,14(5):1-6.
[9]王興平,黃興文.省域中心城市的內涵與選擇——以江蘇省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2,9(3):48-52.
[10]李平華,陸玉麒,于波.20世紀90年代江蘇省中心城市的增長模式和集聚擴散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5,20(3):49-53.
[11]孫偉,王其元.黑龍江省中心城市綜合發展水平的因子分析[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2,23(2):130-134.
[12]蒲欣冬,毛利偉,魏立軍.甘肅省中心城市等級劃分及其空間聯系測度[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0(6):101-105.
[13]張志斌,靳美娟.中國西部省會城市中心性分析[J].人文地理,2005,20(1):14-18.
[14]劉耀彬,張安軍.江西省城市中心性測度及其中心城市選取分析[J].商業研究,2009(7):208-209.
[15]陳鴻彬,王兢,陳娟.河南中心城市帶動能力評價及提高對策[J].經濟地理,2010,30(4):591-595.
[16]周加來,胡百紅,任志安.皖北中心城市經濟輻射范圍的測度[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4):23-27.
[17]李桂華.中心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有效輻射——以南京為例的實證分析[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南京市行政學院學報,2004(5):65-69.
[18]張弢等.襄陽市區域輻射功能定位——現狀及提升對策[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J],2013(5):73-76.
[19]王茂軍,張學霞,齊元靜.近50年來山東城市體系的演化過程——基于城市中心性的分析[J].地理研究,2005,24(3):432-442.
[20]賀崇明.區域中心城市交通網絡的構建[J].城市規劃,2006,30(7):75-78.
[21]何青,何雯.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是打造區域中心城市的必然之路[J].攀枝花學院學報(綜合版),2009,26(5):30-31.
[22]薛晴,鄭靈燕,霍有光.關于城市文化競爭力的研究——基于省際交界區域中心城市的視角[J].城市問題,2010(6):50-55.
[23]高增忠,曾敏.區域中心城市博物館建設探討[J].南方文物,2006(3):152-154.
[24]孫希華.山東省中心城市綜合實力評價研究[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4(2):11-13.
[25]謝守紅,羅紅梅.我國中部地區中心城市競爭力比較分析[J].城市問題,2006(2):64-67.
[26]武楊.中心城市綜合實力的主成分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6(6):90-92.
[27]吳良亞.永川構建區域中心城市的評價與路徑研究[D].西南大學,2011:26.
(責任編輯:盧小文)
Functions and Index System of Provincial Core Cities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ourbanization
Zhang Xinwei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o-urbanization,it is important to make the most of core cities; but on the other hand,controlling the population size of mega-cities is also necessary.So that the functions of provincial core cities which have considerable population size,strong economic infrastructures and integrated service capabilitie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Beginning with the concept of provincial core cities,the article first analyzes its economical and social functions.Then it constructs three levels of index system and centrality index including economical and social foundation,concentration and radiation capabilities.Final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on urban development.
neo-urbanization; provincial core city; function; index system
TU984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5.002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11JZD028),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1JJDZH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張欣煒,上海市發展改革研究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地理、區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