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在“十三五”期間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大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健康中國的建設,給予高度概括和指示。這是未來打造健康中國的大好時機。那么,如何實現健康中國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心內科及心臟中心主任霍勇結合今年在全國兩會上的提案,從實際著眼探討了健康中國建設到底需要哪些方面的保證。
霍勇表示,作為一名心臟科醫生,首先,中國30年以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死亡率一直在攀升,而且到今天都沒有看到任何減緩或者降低的趨勢。在此嚴峻形勢下,國內應當結合國際先進經驗。與此同時,他們也應當意識到各種危險因素的篩查防控是降低此類疾病發生和減少死亡的重要措施,并盡可能從群眾路線角度考慮問題。“從慢病防治導致的后果著眼,其死亡人數占我國所有疾病死亡人數的80%~90%。從慢病防治表現來說,我們如何來抓住主要的危險因素。”2015年的數據表明,心腦血管疾病42%在城市,45%在農村。導致心腦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險因素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血糖等。“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我們能看到的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里,僅把高血壓和糖尿病列在管理中。所以從去年開始,我們分頭努力,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國家公共衛生應當把血脂篩查列入項目管理。尤其我們今年特別通過實際調研測算,按照我國目前公共衛生的實施過程,這種管理需要增加很少的資源。每人大概1塊多錢,工作量的增加非常有限。所以我們應思考如何通過一些重要問題來推動慢病的防治,從國家總體人群的制高點來控制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在內的慢病發病死亡率持續攀升的態勢。”

▲全國政協委員霍勇 本刊記者 高軍/攝
霍勇強調,提及我國急救體系建設的問題,他看到了我國急救體系在相當長時間內以醫院為主,與醫院取得聯系。但是僅靠醫院改進還遠遠不夠,需要有技術和措施來支撐,還得保證病人能用上,所以急救體系建設極其重要。過去幾年,他在提案中特別強調心腦血管疾病急救體系建設,國家衛計委也表示贊同。我國現今在院前急救這一環節取得了一部分進展,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急救體系建設還遠不盡如人意。霍勇說,今年兩會期間,他們特別強調國家急救體系要走國家道路來進行規劃和建設,并逐步實施。言下之意,目前國家急救體系最起碼就應按照他們理解的三種類型救護車急救系統。一是中央型,類似于北京這種條件相對較好一些的大城市。二是依托型的機構,大部分城市都是此類型,依托給其他一般的機構。三是指揮型,連依托都沒有,就是別人的東西我來指揮一下就行。目前我國醫療急救體系遠不能達到國家“十三五”期間的規劃要求,也起不到真正的保障作用。毫無疑問,保障度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非常重要的。醫療保障、急救保障都是重要的保障方面,所以我國應當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形成中央型急救體系。當然,完善急救體系建設需要國家規劃和投入。
霍勇說,在推動分級診療和醫生多點執業過程中,醫生自己能做什么?客觀上講,醫生現在主要是被管的,都是被動地接受醫院的各種管理。既然在20年前律師可以從公檢法機構走出來自己執業,形成律所,他覺得醫生今天也可以走這條路。臨床是優質的醫學醫療資源和人力資源的整合,如何實現真正的人力資源市場化模式?醫生集團是一個重要的組織形式。他曾有體驗,希望通過建立醫生集團為抓手來推動分級診療和醫生多點執業。比如通過觀察醫生集團的建立來考慮如何建設自己的標準,從而使行醫過程更加規范。然后醫生做醫生的事,醫生不要做醫生不該做的事。此外,還應強調通過醫生集團的社會化形式、市場化模式將優質的醫生集團資源引入到縣醫院。針對分級診療,國家應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給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出臺管理標準。這樣才能使工作能夠有序地推動和展開,他堅信此舉會為國家整個醫療體制建設發揮重要的作用。

本刊記者 高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