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陳廣晶
從“紙餡包子”到“僵尸肉”事件,此起彼伏的食品謠言正在困擾著食品行業的發展,也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食藥監管部門也不得不及時澄清謠言。但實際上,很多謠言十分離譜,只需稍加分析,便可不攻自破。針對近期網絡盛傳的“撕不爛的紫菜是塑料薄膜做成”視頻。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于日前組織媒體和消費者參與現場檢測,用科學和實驗結果證明了用塑料薄膜做紫菜并不可行。
紫菜是在海中互生藻類的統稱,是一種生物體。藻體呈膜狀,紫色或褐綠色,形狀隨種類而異。它生長于淺海潮間帶的巖石上,且種類多,主要有條斑紫菜、壇紫菜、甘紫菜等。中國沿海地區已進行人工栽培,人工栽培種類有條斑紫菜和壇紫菜,市場上銷售的干品主要也是這兩個品種。塑料薄膜一般是用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等熱塑性塑料制成的,屬于化工制品。根據有關部門的介紹,肉眼識別塑料薄膜和紫菜主要有四種簡單易行的方法。一是水泡法:真紫菜泡水后吸收水分,光滑,而塑料薄膜不吸水,不光滑。二是燃燒法:真紫菜燃燒會產生一種類似于毛發燃燒的味道,火苗熄滅后留下容易捻碎的灰;塑料薄膜燃燒火苗很大,滴油脂并有刺鼻的氣味,燃燒剩余物質團縮在一起。三是手撕法:用手撕扯泡過的樣品,真紫菜撕扯很容易斷,沒什么彈性,塑料薄膜撕扯不易斷,彈性較強。四是水煮法:將未經浸泡的紫菜用水煮,煮前浮于水面,煮后體積略有增大,不完全漂浮在水面,塑料薄膜水煮前后體積不變,均漂浮于水面。
為了進一步驗證“塑料薄膜做紫菜不靠譜”,北京市食藥監管局組織媒體和部分消費者代表參觀了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實驗室,現場觀看并參與檢測過程,實地見證了中心的技術人員如何用現代化的精密儀器和科學的檢測方法在實驗室里對紫菜和塑料薄膜進行鑒別。為使樣本更具有隨機性,覆蓋范圍更廣,檢測過程更透明,在北京市食藥監管局的組織下,來自本市7家不同媒體的記者組成采購小分隊,各自從不同區域、不同規模的商超、便利店、食雜店和農貿市場隨機購買紫菜,共計購買來自25家生產企業涉及22個不同品牌的紫菜樣品35個。再加上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自行采購的5個紫菜樣品,以及部分食品安全信息員采購的4個和門頭溝區熱心群眾送來的1個紫菜樣品,本次檢測紫菜樣品共計45個(詳見附表),另有3個塑料薄膜樣品。

▲附圖 掃描電鏡結果對比圖
北京市食品安全監控和風險評估中心吳燕濤博士向記者介紹,綜合考慮紫菜和塑料袋的品質特性以及兩者的差異性,該中心制定了紫菜鑒別方案,利用氨基酸分析儀、紅外光譜儀、掃描電鏡等先進技術手段,對45個紫菜樣品進行了真偽鑒別和具有一定特征成分的檢測。通過結果分析顯示:從外觀看,紫菜和塑料袋斷面微觀形貌具有明顯差異(掃描電鏡結果對比情況見附圖)。紫菜的斷面結構復雜,兩側分別有兩層薄膜,中間夾著排列整齊的一個個紫菜細胞,而塑料袋的斷面結構致密,只有剪切時留下的撕裂痕跡,沒有復雜的多級結構;從光譜圖看,不同品牌紫菜樣本紅外光譜圖相似度較高,在1643 cm-1和1539 cm-1附近具有蛋白特征吸收峰,而塑料袋在以上波段均無特征吸收。從成分看,紫菜中都檢出較高的蛋白質和氨基酸,而且含量分布比較集中,并且富集了較高的有機砷、磷和鈣元素,含量平均為35.8mg/kg、5989mg/kg和4124mg/kg;在塑料袋中未檢出蛋白質和氨基酸,相應的有機砷、磷和鈣元素含量分別為<1mg/kg、<0.05mg/kg和1038mg/kg。有機砷和磷可對紫菜中摻假使用塑料袋的情況進行有效辨別。
吳博士說,根據檢測結果,送檢的45個紫菜樣品均未發現網傳視頻所說的用塑料袋造假問題,即便有人蓄意使用廢棄塑料制成紫菜,也根本無法逃脫監管。
市民最關心的還是市面上的紫菜的情況,北京市食藥監管局風險監測處副處長張衛民表示,根據監督抽檢數據庫統計,近三年北京市共抽檢紫菜樣品278個,檢測了苯甲酸、山梨酸等防腐劑,檸檬黃、日落黃等著色劑,鉛、無機砷、甲基汞等重金屬,多氯聯苯、亞硝酸鹽、二氧化硫、致病菌、霉菌等近30個項目,有3個樣品不合格,合格率為98.9%,不合格因素是2個樣品鉛超標、1個樣品二氧化硫超標。目前未發現樣本中存在塑料薄膜制假的現象。

附表:送檢紫菜樣品信息
如何挑選品質好的紫菜?吳燕濤博士建議,大家購買紫菜的時候可以先捏一捏、聞一聞,品質好的紫菜一般是深褐色或者紫褐色,有天然的光澤,手感蓬松有彈性、沒有異味。如果泡發時發現水的顏色變深、變紫,那可能真的遇到無良商家了,可能買到用其他海藻染色制成的紫菜了,要及時投訴。
據記者了解,幾家受謠言影響的本地紫菜加工企業,已向公安機關報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