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介紹:
這個案例是發生在一對婆媳陳女士與黃女士之間的,訟爭房屋系公有住房。1997年11月,上海市黃浦區公有住房被拆遷,陳女士作為被拆遷人與拆遷人簽訂了《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安置協議書》,協議約定:按陳女士原租賃房屋的建筑面積就近上靠標準戶型,并根據人口結構原因等實際情況再上調二檔,安置兩房一廳公有住房兩套。隨后,被拆遷公房原承租人陳女士及其丈夫、兒子郭先生、兒媳黃女士、女兒、女婿被安置于上海市閔行區某房屋內。
1999年,黃女士與丈夫郭先生入住訟爭房屋。此后,黃女士于2001年8月取得了上海市常住戶口,并遷入該公房內。2004年11月,陳女士的兒子郭先生去世了。2010年10月,婆婆陳女士與兒媳黃女士因發生爭議,黃女士更換了門鎖,并獨占使用訟爭房屋。
陳女士以其作為承租人不同意兒媳黃女士繼續占有、使用訟爭房屋,黃女士非訟爭公房承租人為由,提起訴訟,請求判令黃女士搬離訟爭房屋,自起訴之日起至實際搬離之日每月支付占用房屋補償費800元。
訴訟中,陳女士為了證明其系訟爭房屋的承租人且一直支付該房屋租金,向法院提交了住房租賃合同、收款憑證、房租發票、房屋拆遷安置協議書等證據。
來一點家法:
承租房里的承租人是否有權要求其他共同居住人搬出該承租房?
律師分析:
本案的爭議焦點在于:公有住房承租人能否以名義承租人的身份要求其他家庭成員搬離公有房屋?
本案是一起家庭成員之間對公房的排除妨害糾紛。根據物權法定原則,居住權并非物權的一種,但是對系爭房屋所享有的居住的權利,我們可以籠統地概括為居住權。居住權可以概括為非所有權人依法律規定或合同約定,對他人所有房屋的全部或部分享有的占有、使用、居住的權利。
本案中,訟爭房屋具有公有住房特性,一般個人只有承租權而沒有所有權,公房使用者對公有住房依法享有占有、使用的權利,體現的是政府對公有住房全體居住人的社會保障和福利性。據此,陳女士與黃女士作為訟爭公房的共同居住人,對該房屋均享有占有、使用、居住的權利。黃女士對訟爭房屋并不存在侵占行為,而是合法地占有、使用行為,故不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關于返還原物請求權及排除妨害請求權的規定。由于陳女士不享有請求返還原物及排除妨害的權利,因而其無權要求黃女士搬離訟爭公房,并賠償其影響房屋使用的損失。從另一方面說,陳女士名義上是訟爭公房的承租人,但實質上她是代表包括黃女士在內的其他家庭成員共同承租該公有住房,所以承租人與其他家庭成員享有同樣的占有和使用該公有住房的權利。陳女士享有該公房的居住權,黃女士作為家庭成員,依法同樣享有該權利,二人對訟爭房屋的居住的權利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因此,黃女士有權在訟爭房屋中繼續居住,而陳女士無權剝奪其合法居住權。
綜上所述,黃女士對訟爭公房屬于合法占有并使用,并不構成對訟爭房屋的侵占。陳女士作為承租人之一,無權要求有合法居住權的兒媳黃女士搬離訟爭房屋。但是,黃女士應自行承擔其承租訟爭房屋期間相應的租金,并支付已由陳女士繳納的房屋租金。
馬駿(上海歐瑞騰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QQ:1726501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