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大鐵
中藥能降血糖嗎?
這是一個爭論了很久的話題,也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疑問。?
答案是肯定的。中醫治療糖尿病的歷史悠久。糖尿病,在古時被稱為“消渴癥”,早在《黃帝內經》就有記載,我們今天常提及的“三多”表現(多飲、多食、多尿)在古時被稱為“上消、中消、下消”。我國古代很多名人也患有糖尿病,比如漢武帝、隋煬帝、韓愈、蘇東坡、慈禧太后等,他們都是中醫治療受益的典范。
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長期口服降糖藥、注射胰島素治療的患者,或有慢性并發癥的患者,應用活血化淤藥物治療后,常可使部分患者的降糖藥及胰島素用量減少,而病情仍控制滿意。
中藥降糖并不局限于一方一法,中醫常常根據年齡、體質、癥狀、并發癥、舌象脈象等綜合分析,辨別臟腑(肺、脾胃、肝、腎)陰陽虛實,補虛瀉實,調理氣血陰陽,最終起到降糖作用,這是中醫藥的奇妙之處。
需要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和西藥相比,中藥降糖速度較慢。但是,中醫優勢在于整體調理,重視患者的個體差異性,使人體臟器調和、陰陽平衡,短期內消除乏力、四肢麻木、皮膚瘙癢、視物不清等糖尿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和延長壽命的作用。中西藥各有長短,取長補短,中西結合,更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有降糖作用的中藥是:
黃連??煎劑有降低血糖作用。從黃連整藥中提煉的小檗堿(黃連素)可減少體重,顯著改善葡萄糖耐量,還可增加脂肪燃燒,減少脂肪合成。
黃芪??黃芪多糖具有雙向調節血糖作用。臨床常用黃芪配合滋陰藥如生地、玄參、麥冬等治療糖尿病。
黃精??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
地黃(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異常。臨床應用于糖尿病時,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人參??人參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參還能增強胰島素對糖代謝的影響。對輕癥糖尿病,人參可與生地合用,人參每日用量為3~9克。
山藥??可顯著降低實驗小鼠的血糖,并可明顯對抗血糖升高。
麥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島細胞恢復。
此外,還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葉、桑白皮、桑葚等。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適應證是:
1.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5.6~7.0mmol/L(毫摩爾每升),餐后血糖7.8~11.1mmol/L;????
2.新確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10mmol/L以下者;
3.糖尿病合并血管、神經、腎、眼等慢性并發癥者;
4.糖尿病合并失眠抑郁者;
5.2型糖尿病口服藥物失效或有高胰島素血癥者;
6.糖尿病足病患者。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發癥。如果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現腎病、冠心病、眼病和糖尿病足。現代研究表明,糖尿病的良好控制,治療達標,可以降低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降低糖尿病的危險性。
因此,糖尿病的治療達標就顯得十分重要。達標的關鍵是采用個體化治療的方法,即全面、綜合考慮每位患者的各方面因素,中西并重,病癥結合,制定針對性治療方案,并監測臨床效果,使血糖、血壓、血脂和體重全面達標。
總的說來,中醫藥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綜合調節,辨證靈活,因人制宜,整體雙向調節患者的身體狀況,使糖尿病患者體內的陰陽失調、氣血紊亂、臟腑功能虛弱的狀況得以恢復,機體代謝紊亂得到糾正。中醫在進行個體化治療時常辨疾病、辨體質、辨癥候,分清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期、并發癥期的不同階段;把體質分為肝郁、痰濕、血淤、氣虛、陰虛型等;把癥候分成陰虛燥熱、氣陰兩虛、陰陽兩虛,結合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胰島功能、血壓、血脂、肝腎功能以及生活習慣、是否有并發癥,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等情況,制定出個體化、切實可行、科學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