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濤
因時制宜本是根據不同的季節氣候特點,來考慮治療用藥的原則。但本篇所述之“時”并非指季節氣候,而是指時代,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人民現階段所處的環境和生活習慣的不同,疾病譜及其起因也不盡相同。因此,對疾病的辨治也應根據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通。現根據時代特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心血管病的辨治認識略述管見,以就正于同道。
新時代、新元素影響心血管病發病
1.生活方式的改變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像肉、禽、蛋、時令水果蔬菜等已是尋常百姓的家常菜,正是因為這些變化,導致了疾病譜的改變,使得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過去所謂的“富貴病”發病率急劇上升。其次,從現代人的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來看,一些人沉溺于娛樂場所,狂歡狂飲,恣情縱欲,心欲妄動,耗竭真精,致使陰血暗耗,心陰不足,久則導致心病的發生。
2.現代社會生存現狀
當今社會一部分人終日處于繁重的工作和應酬之中,他們工作負擔重,生活節奏快,心理壓力大,同時又要經常飲酒應酬。酒為熱性,長飲釀濕生熱,耗傷陰液,致使心陰不足,心神不寧。而在家庭方面,這部分人上有老,下有小,家務事纏身,終日辛勞,致使心血暗耗,肝氣郁結,郁而化火,木郁火升,灼傷陰液,心陰不足,久則致使心血管病的發生。另外,一些弱勢群體,生活不能遂愿,整日憂愁思慮,肝氣郁結,郁而化火,肝郁氣滯,氣滯血淤,久之亦多發心病。
3.生產力的提高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自動化水平的提高,現代人體力勞動減少,他們養尊處優,過度安逸,陽氣失于振奮,使臟腑組織功能減退,體質虛弱,正氣不足,常見動則心悸,氣喘汗出等癥。安逸少動,致使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代謝,形成氣滯血淤、水濕痰飲內生的病變,久則可影響到心胸發為胸痹。
4.衛生保健水平的提高
當今社會,我國國民的平均壽命延長,正在成為一個老齡化國家。心血管病亦多見于老年人,因為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虛衰則不能鼓動五臟之陽,引起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血脈失于溫煦,鼓動無力而痹阻不通;若腎陰虧虛,則不能滋養五臟之陰,可使心陰內耗,心陰虧虛,脈道失潤;或心火偏旺,灼津成痰,痰濁痹阻心脈,發為胸痹心痛。
中醫治療因“時”制宜
根據以上心血管病發病特點,治療措施亦應隨之改變,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藥輕靈活潑,崇尚平和之劑
筆者在多年的臨床中,根據現代人的體質特點,在用藥方面主張輕靈活潑,崇尚平和之劑。比如,補氣喜用太子參、黃芪、云苓、白術;少用紅參、黨參,因其性偏溫偏燥,易劫傷陰液。養陰補血喜用生百合、玉竹、麥冬、沙參、白芍、枸杞子;少用生地、炒棗仁、柏子仁、元肉,因其太過于滋膩,易困阻脾胃。理氣喜用木香、香櫞、佛手、枳殼、炒卜子;少用川樸、枳實等破氣之品。寬胸化痰喜用瓜蔞皮,少用瓜蔞,避免引起病人腹瀉。此外,鑒于現代人少有大虛大實、大寒大熱之證,而少用附子、干姜、肉桂、細辛等大辛大熱之品;而喜用生百合、生山藥、芡實、蓮子等藥食兼用之品。
2.注意顧護胃氣
心血管病多見于老年人,其脾胃較虛,不耐過寒過熱之藥物。另外,在心血管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痰濕、淤血為重要的病理因素,痰濕本性黏膩,最易困脾,使脾失健運,胃失和降,從而導致脾胃功能障礙。而在臨床上表現為胃痛、痞滿、反酸、燒心等癥狀。這些癥狀往往又能誘發心血管病的發作。若臨床治療只顧治心,而忽略胃氣的顧護,往往是心病未愈,又見胃病,顧此而失彼。因此在臨證中可酌加木香、砂仁、焦三仙、炒雞內金等辛香消導之劑來顧護胃氣。若胃陰不足而致之胃痛,可加用百合烏藥湯(百合30克,烏藥10克);吞酸加用煅瓦楞、浙貝母、海螵蛸;腹瀉可加用芡實、炒山藥、炒扁豆、柯子等。臨床發現,有時徑從脾胃入手調制心血管病,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意活用化痰除濕、活血化淤藥物
痰濕和淤血是導致心血管病發病的主要病理因素,因此,化痰除濕和活血化淤在心血管病的治療中尤為重要。筆者在臨證中,化痰除濕喜用二陳湯、黃連溫膽湯、小陷胸湯。活血化淤喜用冠心Ⅱ號方(丹參、川芎、赤芍、紅花、降香),少用辛香走竄、破血逐淤之品,多選用丹參、郁金、赤芍、丹皮、益母草等涼血活血散淤類之藥。
4.注意疏肝理氣法的應用
對于因所愿不遂、憤懣郁怒、憂愁思慮等原因所致的像神經官能癥之類的一些非器質性心臟病,在臨床上應注意疏肝理氣藥物的應用。常選用柴胡疏肝散、百合逍遙散加減。上海老中醫陳蘇生的經驗方—柴胡配生牡蠣對這類情志病有卓效。同時,對這類患者應給予心理疏導療法與藥物治療相配合。
5.注意安神藥物的應用
對于有失眠癥狀的心血管患者,一定要注意安神藥物的應用。據患者情況可加用生百合、炒棗仁、茯苓神、遠志、合歡皮等養心安神類藥,或加用生龍齒、生牡蠣、生龍骨等重鎮安神類藥。
6.注重通補兼施,分清標本虛實
心血管病多發于老年人,且多數都病程較長,故多虛證,其中尤以脾氣虛為主。脾虛運化無力,易蘊濕生痰;氣虛運血無力,易致淤血。故病多本虛標實之證。因此,在治療中應根據其標本虛實,偏于虛者,用藥以補為主而輔以通利;偏于實者,用藥以通為主而輔以補益。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不同,疾病譜的不同,在辨證和治療用藥上亦有所不同。我們應該因“時”制宜地對疾病進行辨治,只有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