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乃佳
曾經有一句很火的廣告語:腰酸背痛腿抽筋得補鈣!
這說得有道理嗎?當然有。腰酸背痛,其實是骨質疏松癥的表現之一。骨質疏松癥是啥?簡單來說,就是骨骼中鈣、蛋白質等物質含量減少,導致骨結構破壞,骨的脆性增加,可能“咯吱”一下就骨折了。看看下面的對比(圖A、B),也許更直觀。
最近的研究表明,我國4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發病率為24.62%,約1.4億患病人群,數量相當驚人。那么,骨質疏松癥更偏愛哪些人?我們如何為骨骼守住防線?
骨質失去平衡易疏松
骨骼有自己的代謝系統,每天有部分骨組織被溶解破壞,又會生成新的骨組織,“新舊”交替,兩者平衡,骨骼才健康。正常的性激素水平,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等骨骼營養成分的適當攝入,正常體重以及適度運動,有助于保持這個平衡。一旦這些良好的因素被干擾,平衡就被打破——“舊”的去得多,“新”的來太少,自然成了“骨脆脆”,骨質疏松癥悄然上身。那么,哪些人會容易失去這種平衡,也就是說哪些人容易患上骨質疏松呢?
絕經后女性:絕經后體內雌激素下降,常在絕經后5~10年內發病;
高齡老人:指女性>65歲,男性>70歲,老人營養差、體內性激素紊亂,常合并多種其他疾病;
過度飲酒或吸煙的人群:過度飲酒指每天攝入80克及以上酒精,飲酒8年以上;吸煙人群包括曾經有過吸煙史、目前仍吸煙以及吸二手煙的人。過量酒精或煙草使得鈣、維生素D及性激素加速流失,直接影響骨骼細胞功能;
營養失衡人群:蛋白質、鈣和維生素D等攝入不足;
鹽攝入過多人群:過量的鹽促進鈣流失,影響骨細胞功能;
活動少或長期臥床的人群;
曬太陽少的人群:體內80%~90%維生素D的生成,依靠皮膚接受紫外線照射,曬太陽少致其不足;
消瘦人群:一般指體質指數≤19千克/米2。體質指數=體重(千克)÷身高(米)2;
母親、外婆等母系親屬患有骨質疏松癥的人群。
此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風濕疾病、胃腸疾病、腎病等)或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強的松、吡格列酮、奧美拉唑等)的人群,罹患骨質疏松癥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4道防線擋住骨質疏松
預防骨質疏松癥,守住4道防線是關鍵。這4道防線可分別概括為4個字:吃、動、治和查。
▲吃
保證鈣攝入:每天攝入多少鈣為好?18~50歲為每天800毫克,50歲以上為每天1000毫克,絕經后女性和老年人可達每日1000~1200毫克。可適當吃些魚類、禽畜肉、蛋類(魚和禽肉優先),每天總量約120~200克,液態奶推薦每天300克。然而,我國居民每天飲食中鈣攝入量僅約為400毫克,故每天需額外補充500~600毫克鈣,可以選擇碳酸鈣等鈣劑。
保證維生素D攝入:一般成年人每天需攝入200 IU(國際單位)的維生素D,60歲以上老年人推薦400~800IU。動物的肝、蛋黃、海魚、蘑菇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以及添加了維生素D的牛奶、豆漿等飲品,可適當攝入。但這遠遠不夠,別忘了從日光中獲得維生素D,每天至少戶外活動半小時。出現維生素D不足或缺乏時,需在醫生指導下口服維生素D制劑。
保證蛋白質攝入:在無腎臟病的情況下,推薦成人每日蛋白攝入量為0.8克/千克體重;對于老年人,每日攝入蛋白1.0~1.2克/千克體重。合并腎病時,需低于上述蛋白質攝入量。奶制品、魚類和肉是主要的蛋白質來源,大豆及其制品也是攝入蛋白質的優良途徑。
低鹽:食鹽每天攝入小于6克(普通啤酒瓶蓋去掉膠皮墊后水平裝滿可盛6克食鹽)。
戒煙,限酒。
▲動
強度:推薦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即運動時心跳呼吸加快但不急促,無明顯疲勞感為度,避免劇烈運動。
方式:分3類,A類包括步行、快走、自行車、慢跑等;B類包括踏板操、單足站立等;C類包括八段錦、五禽戲或太極拳等。
時間和頻率:A、B類運動每周3~4天,每天 20~50分鐘;可配合C類運動,每周4~6天,每天20~80分鐘。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
▲治
積極治療引起骨質疏松的疾病,比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糖尿病、胃腸疾病、風濕疾病等,避免自行服用容易引起骨質疏松的藥物。
▲查
做好骨質疏松癥的篩查,以便盡早治療。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周身骨骼疼痛、身高縮短或駝背,建議盡快到醫院檢查骨密度確診是否患有骨質疏松癥。
如果沒有癥狀,只要屬于骨質疏松癥的易發人群,也應該進行骨密度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