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秀娟
傳統燃油車的未來還有多遠?2040年會是時間節點嗎?
近日,英法相繼宣布禁售燃油車,該話題再度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7月10日,法國能源部長Nicolas Hulot在巴黎氣候計劃會上表示,到2040年,法國將禁止銷售柴油和汽油汽車,成為碳中和國家。繼法國計劃從2040年起禁止任何搭載燃油發動機的汽車在法國境內銷售后,歐洲另一個代表國家英國也宣布附議該項法令。英國政府于7月26日宣布于2040年在英禁售燃油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車,此舉系英國解決空氣污染問題的一系列舉措之一。德國聯邦參議院各政黨也正針對禁售燃油車決議展開激烈的取證辯論。此外,荷蘭和挪威等歐洲主要發達國家也紛紛在2016年明確了2025年禁售燃油車的意向。
那么,傳統燃油車的未來還有多遠?2040年會是時間節點嗎?
8月15日下午,一場由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iCET)舉辦的“2017第七屆中國綠車榜發布會”在京舉行。會上,專家針對近期多國欲禁售燃油車的話題——“傳統燃油車的未來還能走多遠?”展開討論。
蠶食速度因地而論
在能源與交通創新中心創始人兼執行主任安鋒博士看來,不同地區燃油車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是不一樣的,像一些小的國家可能會更激進,而在傳統的汽車行業比較強的國家,像德國、美國這樣的國家會慢一些。整體來說,傳統燃油車在世界上還會停留比較長的一個時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可以走。
“電動車對傳統燃油車是一個蠶食的過程,就像蠶葉被不斷的吃掉,在不同地區、不同國家被蠶食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在一些比較小的又非常先進的國家,像北歐這些國家自己沒有汽車產業,自己可再生能源又發展比較快,它比較激進,蠶食速度很快。但作為制造大國,中國一個國家的市場已經超過了歐盟的市場,還有美國以及德國的汽車也非常強,他們不可能像這些非常激進的小國家提出這么激進的口號。”安鋒進一步解釋道。
中國之后還有一大批新興市場,比如印度、非洲剛剛興起,所以蠶食的速度在不同國家、不同時間是不一樣的,有的地方電動車會很快的席卷,甚至達到100%是非常可能的。但在制造業要求非常強的國家,安鋒認為蠶食的速度比較慢。
另外,安鋒還指出,蠶食的時候早期速度比較快,但隨著面積、體量擴大,增加速度會降下來,最后的結局是在有些地方會進入比較焦灼的狀況。“任何情況都是屬于大數據細分市場,所以電動車取代燃油車的趨勢不能一概而論,要分地區、分時間,包括中國市場也發展非常不均衡,東部和西部城市的進展不一樣,蠶食速度比較快的是發達地區,比較慢的是后邊的。”安鋒表示。
為什么傳統燃油車不容易被打死?安鋒解釋說:“是因為它是進步非常快的產業,柴油發動機效率比汽油發動機效率高30%,但以前柴油發動機壓縮式發電在汽油發動機上是實現不了的,但現在新的技術突破,汽油發動機也在應用柴油發動機的方式在發展,又可以提高30%。現在我們國家提出2020年5 L油耗目標,到2025年4 L再到2030年3.2 L,比如我以前有輛3.0 L排量的寶馬車,后來一年后就變成1.6 L排量的寶馬車,效率一年就提高了四分之一,這方面的進步是非常快的。”
能源、市場、產業同決定
環保部機動車排污監控中心項目主管馬冬認為,傳統燃油車的壽命是由能源供給、市場以及產業三個因素決定的。
第一,從能源供應的角度來看,最核心的問題是燃油車的生命決定于能源的供應。能源供應一方面是燃油本身,燃油是一次性能源,用一點少一點。另一方面,是可替代能源問題,如果燃油沒有了可以通過可替代能源(包括天然氣、水質氫氣等),也會延長燃油車的生命。
中國發展純電動車,某種程度上也是從能源的角度考慮新能源車的問題,不僅從節能減排的角度考慮。為什么新能源車的發展不可能那么快?因為中國普通傳統燃油車的保有量已經達到了兩億輛,銷量是2800萬輛,新能源車保有量是100萬輛,假如一半或者三分之一轉化成電動車,中國電網一定會癱瘓,現階段在電動車的量并不大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都在拉閘限電。電動車的發展需要電,電力供應能不能供應上是電動車發展的最基本要素。所以,能源供應是決定傳統燃油車能走多遠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二,從市場角度來看,像歐美發達國家的汽車市場已經很成熟了,他們屬于后工業化時代了,他們的保有量非常高,他們對新車的需求量并沒有那么大。但從中國的汽車市場發展來說,像北京相對比較飽和一些了,但對于廣大的二、三線城市甚至農村地區剛剛開始,很多地方對汽車的需求非常大。跟國外相比,國情有差別,國情不可能支撐這么大體量新能源顛覆性的變革。
第三,從產業角度來看,中國汽車是中國的支柱產業,中國發展汽車不僅僅是代步工具,它涉及更多產業鏈,包括解決就業角度以及拉動GDP等。而國外,因為制造業并不是它的支柱,而是服務業,像歐美國家他們主要行業也不是制造業。
中國汽車產量有2800萬輛,說的都是傳統燃油車,這只是產量,還有很大的一個產能,如果產能全部轉化成生產純電動車,要考慮設備的折舊以及轉化生產線的成本,這些對生產企業來說成本很大,這不是短期內能夠實現的。
如果中國未來更大的汽車生產轉移到第三方或者其他的國家了,汽車并不是主要的制造業了,這個時候可能就是中國實施限制燃油車并發展電動車的時候了。
從經濟市場方面來考慮,目前中國規劃到2050年左右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從這個角度來說,尤其對于中國這么大的市場,如果走到歐美的水平至少還有很長的路走。
斷崖式的替代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博士則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樂觀地預計,電動汽車替代傳統燃油車的速度會非常快。并且這個替代過程是個斷崖式的替代,從0%到10%到20%到30%是緩慢上升的,50%以后兩年之內解決問題,不是渾濁的狀態。endprint
“北京開始政府推動共享汽車了,要求路邊小區停車位拿出多少停車位專門給共享汽車用,其他車是不能停的,共享汽車一個小時30塊錢,一個晚上60塊錢,這種模式出現的時候很多人不會再買車了,而且預期未來的價格還要下降。在這種格局的情況下,電動汽車替代傳統汽油車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姜克雋說道。
姜克雋透露,幾年前就得到一個消息,發達國家很多的大型汽車制造商也基本上放棄對燃油汽車的研究了,在未來一段時間,包括他們認為未來沒有希望的車型就沒有任何技術進步。像德國、日本這些大眾認為的傳統車的強國,他們其實在電動車領域也已經有很強的一個技術儲備,他們比我們想象得更加有力量,也可能在這場變革中間我們還沒有做出準備的時候,他們馬上可以占領先機。
此消彼長,2025年或是節點
清華大學汽車產業與技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宗巍博士從四個方面談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隨著電動車的技術問題逐漸解決以及環保需求,發展新能源汽車就變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中國有望主導世界汽車動力的格局和走向。能源多元化是一個長期的格局,并且這個過程是漸進的,在此消彼長過程中電動車的份額會越來越大,但發動機依然相當重要。基本上到2025年的五階段油耗法規,大部分車型單靠發動機就不能滿足了,所以動力總成一定要向電氣化不斷邁進。
第一,能源多元化將是汽車產業的長期格局,此消彼長需要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不過,盡管關于燃油車和新能源車的討論在10年甚至20年前就存在,但是到今天情況確實有所不同了,當前已經到了所有汽車人都必須認真看待新能源汽車的時間節點了。以前電動車固有的技術問題沒有解決,成本高昂,性能還不夠好,完全不足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而現在電動車已經開始逐漸接近可以和傳統燃油車一較高下的程度了,這個時候其固有的優勢就會陸續顯現出來、發揮作用。
第二,到底是什么在推動電動車時代的加速到來?其實并不是能源問題,而一定是環保問題。因為在石油枯竭之前,包括油耗、碳排放等環保法規會不斷加嚴,導致僅僅采用傳統發動機越來越難以滿足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發展新能源汽車就變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
第三,在這輪變化中,中國的分量將變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甚至有望主導世界汽車動力的格局和走向。一方面,我們不僅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其實也是最開放的汽車市場,全世界絕大部分汽車品牌都在中國征戰,而且中國已經成為了很多國際頂級車企除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市場。像通用出售了歐寶之后,如果美國經濟再遇不景氣,就只能寄希望于中國了;大眾在美國遭遇“排放門”,更是靠中國市場穩定了局面。因此,國外車企必然會越來越重視中國市場。另一方面,恰恰中國在節能減排法規方面也要做到引領,我們六階段的排放法規號稱要做到世界最嚴,油耗法規也在迅速向國際最高標準靠攏,包括即將出臺的NEV積分,在如此大的一個國家范圍內實施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這種情況下,以后國內外車企都必須認真考慮如何滿足中國的法規,因為這個法規越來越不好達到了,甚至外企也會遇到困難,再不是把歐美市場上銷售的車型改一改拿到中國來就行了。未來一定是針對中國法規開發產品,然后再簡配改型到他國市場銷售,這樣中國就將主導世界汽車產業市場。
在石油消耗方面,盡管全球資源枯竭還不會很快到來,但是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過高,2016年已經超過65%,而真正可以進行能源替換的油耗大戶,基本上就只有汽車。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出臺雙積分的根本原因,因為能源安全已經成為最大的國家安全問題,萬一石油進口通道受扼,我們的國民經濟將面臨崩盤的風險。所以,我們必須盡快把耗油的車轉化成耗電的車,即使我們的電不干凈,但至少我們還能正常運行,并且還有各種能源可以用于發電。
正因如此,中國已經明確了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和《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2020年新能源車要達到200萬輛,2025年達到700萬輛,2030年達到1500萬輛,占比達到40%。這實際上就表達了中國政府的一個態度。試想即便這個目標打個折扣,如果每年能有1000萬輛是新能源汽車,那也會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因為到那個時候,為之配套的充電設施網絡以及能源互聯網也一定到位了,再往后可能新能源車的普及就是水到渠成了。
第四,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動機是不是就要很快退出歷史舞臺了呢?我并不這樣看,我認為發動機還有很長的使用壽命,還有很長的路可以走。首先,畢竟發動機是比較成熟的技術,而且也還有進一步挖掘節能潛力的空間,像馬自達剛剛公布第二代“創馳藍天”技術,用汽油機壓燃的方式獲得油耗的降低。其次,動力電池的性能改善和成本降低也需要時間,現在動力電池較之發動機其實仍然處于劣勢。實際上,我們所做的所有技術決策,無外乎考慮效果、成本和潛力三點。從大趨勢上來看,電池肯定會越來越便宜,而發動機為了滿足法規必須追加很多技術,會變得越來越貴,而且這些追加的技術一定越來越復雜,恐怕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掌握的。這樣此消彼長,電動車的時代終將到來。但這個變化是需要時間的。最后,單獨由發動機驅動的車輛會越來越少,但發動機依然可以在混合動力以及插電混動里面存在,開始是以現有的發動機匹配相對小的電池來滿足法規,慢慢會過渡到以較大的電池搭配固定工況的發動機來滿足法規。最終,直到動力電池非常便宜了,才會真正進入到純電動車為主的時代。
一直都有未來
小熊油耗APP聯合創始人孫洪波認為,不管是從消費者的使用場景還是從存量車的角度來看,傳統燃油車依然很有潛力,而且2050年都不是一個節點。
第一,從車主使用車的場景角度來看,在城市通勤這塊兒,以目前電動車的技術指標來看,電動車只要價格下來,政策到位,其取代燃油車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從長途出行來看,說到續航里程這個問題,電動車就無話可說了。
也就是說,實際從消費者角度來講,在現有指標之下電動車在長途使用場景上還不能滿足要求。
第二,從整個控制存量車的角度來看,目前大概有兩億存量車,以平均每輛車15年的使用周期,大概也要到2033年消化。另外,還有一個截止時間,比如我們到2030年肯定還有傳統燃油車在銷售,再按照15年存量車來推算,2045年仍然還有燃油車的存在。此外,還要看一下技術的進步,比如說燃油發動機這種熱效率在不斷提高,包括混動技術,如此看來,如果說2050年燃油車被替代都稍微有點早。
星星充電APP華北大區總經理王常青表達了類似的觀點,他指出,傳統的燃油車一直會有未來,甚至在某些區域內還是以它為主。
第一,現在我國的能源供給不僅僅是燃油供給,還有新型的光伏、電力、風電以及核能,這幾種能源供給在未來都長期存在,只不過可能燃油這塊兒是遞減式的,既然這些都存在,所以燃油車的未來一直還在。
第二,從燃油車到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到純電動車(EV),PHEV里面也有發動機,這個燃油發動機也是一種燃油車的延伸,所以要說燃油車完全被取代很難,它是商業的一種迭代和進步。
目前,德國以及日本的一些車企,依然在花大量錢做傳統燃油車的研發,同時也在研發純電動車,他們這塊并沒有完全把燃油車這條路給否定了,畢竟一個新鮮事物要被取代還需要一個過程。
第三,在未來,燃油車在某些局部的國家甚至在局部的行業可以百分之百被更新掉。像中國、德國、挪威這些國家,替換率是非常高的,但可能在一些小的國家,像非洲、迪拜,油本來很多,讓它替換電也不太可能。所以每個地區以及國家都有其局限性,中國也一樣。但是,在一些比如軍隊、部隊等特殊領域內,真的沒辦法用電來取代燃油,甚至說德國、美國這些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取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