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潞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巴托克《五聲調式歌》研究
于 潞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巴托克十分重視民族調式寫作,在《獻給孩子們》中,民族調式更是被廣泛的運用,一是穿插在作品中,如第79首運用了五聲性的和弦,增加了作品的色彩性,二是在標題中直接體現,如第16首《傳統匈牙利風格》,直接運用標題的方式可以方便練習者理解和把握作品風格,第29首《五聲調式歌》便是采用的這種形式。
巴托克;五聲調式歌;獻給孩子們
《五聲調式歌》是由樂段的重復構成的一部曲式,一共分為A、A1、A2以及尾聲四個部分。其中A1為變化重復,而A2在重復的同時內部得到擴展。A部分是由2個樂句構成的樂段,兩個樂句的長度分別為8小節,其中樂句a具有引子性質,樂句b在節奏幾乎與樂句a完全相同的情況下,為了使旋律產生流動性,利用三度疊置的和聲以及調式交替。樂段A1利用了塑型的發展手法,屬于音程塑型,在節奏不變的前提下,樂句a1將前兩個八分音符由同度音程變為三度音程,樂句b1利用重復的方式填補第二拍,并在第一拍采用了樂句a1的材料。再現時,樂句b2得到擴展使音樂在規模上產生變化,以左手的旋律進行為主,右手去掉三度疊置的和弦進行,與左手在第小節形成高兩個八度的重復。由于本來高音部分為三度疊置進行,變為單音,并且樂句b2第一小節旋律型直接來延續樂句a2的最后一小節,造成樂句a2與b2劃分上的模糊化。前兩部分共32小節,第三部分由于在變化重復時內部樂句的擴充,再加上與尾聲的連接緊密,有一定的獨立性,并且加尾聲共24小節,與之和相當,這種結構規模上的抗衡,既避免了一個樂段在不斷重復時形成贅述,又使旋律有新的進行線條,避免單一。此外,在音域方面,樂句a的右手旋律從e開始,左手低八度進行,樂句a2從e2開始,升高兩個八度,左手也隨之升高兩個八度,樂句a2從e3開始右手旋律升高一個八度,左手旋律回到e,左右手音域被拉開,形成空靈的音響效果。音域的改變,也使得旋律在重復的同時形成新的變化,在不改變旋律的時候能出現新的音響效果。
曲式圖表:

曲式結構 一部曲式一級曲式 A A1 A2 尾聲二級曲式 a b a1 b1 a2 b2 Coda類型 樂段 樂段 樂段 樂句小節數 1-16小節 17-32小節 34-51小節 52-56小節調性 e-G e-G e e
在調式交替方面巴托克十分靈活,雖然以匈牙利民族調式為主,但在多調式的寫作中也融入了中古調式以及五聲調式。《五聲調式歌》為E羽和G宮的交替,樂句a主要以e和d兩個音進行,強調e羽調式,樂句b的前6小節恰恰省略e,出現#f這個偏音,用以代替e構成g-a-b-c-d-#f這樣一個五聲音階。在第15小節出現e但第16 小節,旋律立刻轉回E羽。在同宮系統的調式交替中,第一個樂句雖然有八小節,但主要音只有兩個,在之后的G宮中避免e的出現從而加強了e羽調式的獨立性,進一步體現了兩個調式的對質性。再現時兩個調性合二為一,從第43小節開始強調e,#f消失,真正的五聲音階56723出現,同宮系統內的調式交替,是五聲調式中非常普遍的一種轉調方式。“匈牙利民歌中屬于古老風格的曲調,以羽調式為主……匈牙利民歌中屬于古老風格的曲調,在音階和調式方面,與我國北方諸少數民族的民歌是完全一致的。”從G宮到E羽正好符合匈牙利民歌的調式特點,在沒有改變宮音的情況下,調式的交替以及旋律的改變也為作品注入新的音響效果。
[1]杜亞雄.中匈民歌的親緣關系[J].東歐,1995.
[2]張譯瀲.一座未被發現的“金山”—巴托克《獻給孩子們》鋼琴曲集解讀[D].南昌:江西師范大學,2009.
J60
A
于潞(1991—),女,漢族,山東濟南人,山東師范大學2010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