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巴斯蒂安教學理念對應用型高校鋼琴教學的啟示
——巴斯蒂安鋼琴教學成功之道師資培訓(山西站)有感
王 晶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2006年上海音樂出版社聯合美國原出版商秋思公司(NEIL A.KJOS) 在中國隆重推出由美國鋼琴教育家巴斯蒂安夫婦共同編寫的《巴斯蒂安鋼琴教程》,如今該套教程已占有了中國部分市場,并逐步擴大。筆者有幸于2017年6月27-28日參加了巴斯蒂安鋼琴教學成功之道師資培訓,通過我國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趙曉生教授與巴斯蒂安精英講師李晶的現場講座,了解了巴斯蒂安教程分冊設計與其多元化的教學手段方法,其教學理念與教學內容對本人的鋼琴教學有一定的啟發性。本文將結合巴斯蒂安鋼琴教學理念與講座內容談談對應用型高校鋼琴教學方面的想法,希望能與同行互相交流學習。
巴斯蒂安;鋼琴教學;應用型高校
若要從宏觀上把握巴斯蒂安教學,關鍵要理解其教學理念。音樂天才確實存在,但對于目前的鋼琴教學環境而言,學習鋼琴的更多是普通孩子,他們學習鋼琴的目的是為了學習與感受音樂的美,通過提高彈奏的能力來表達音樂的思想情感。因此,在鋼琴教學中如何培養普通孩子的樂感,使演奏具有“音樂性”是巴斯蒂安夫婦的教學理念。在教學時要求演奏從旋律形態、劃分樂句、協調性以及聲部分層四個方面進行,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旋律形態即處理旋律中每個音之間的關系,將這些音進行藝術處理呈現出的音樂旋律的形態。一般的旋律形態是上行漸強、下行漸弱。巴斯蒂安教學要求簡單的旋律也要有這樣的形態,例如《玩單杠》全曲只有五個音“C-D-E-F-G,G-F-E-D-C”,樂譜雖無強弱標記,但教師應要求學生做出旋律應呈現的形態。對于應用型高校的鋼琴專業學生來說,多數學生未經過系統訓練,對旋律的研究較少,一些樂譜上標記的符號都容易被忽略掉,對樂譜上沒有的記號更是不會花心思去思考。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將這種旋律形態的意識灌輸到學生的意識中,根據樂句的進行與樂曲要表達的情感來對此進行理性的思考,通過技術的理性運用來促進樂曲的感性表達。例如肖邦練習曲op.25 no.2,拍號為2/2拍,根據其旋律形態,我們通常稱這首練習曲為《陀螺》,學生看到這樣的節拍后經常會當作4/4拍來彈奏,在慢速的識譜與對位練習后,由于學生根據4/4拍來練習,右手與左手按照2對1進行對位,導致右手的旋律線條不流暢,左手的節奏重音定位錯誤,教師應在學生練習前強調拍號的重要性,雙手對位的感覺為左手三連音與右手六連音,右手除了能夠靈活的跑動,還要根據旋律的形態,放松手臂,根據音的走向用手臂帶動手腕、手指,做出曲線(譜例中55-57小節、59-60小節)與直線(譜例58小節)的形態,使旋律優美典雅,充滿靈動性。
劃分樂句即對旋律進行分句, 類似于文章中的字、詞、句、段,有利于樂思的表達。在教學初期,教師就應當將樂句的識讀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在高校鋼琴專業教學中,教師會為學生布置較多的技術練習曲,以盡可能的提升學生的技術水平,往往會給學生造成提升技術是的首要任務的錯覺。對于應用型高校的學生來說,教師在鋼琴教學中要多強調樂句的劃分。劃分樂句不僅僅只是看表情連線的劃分,以肖邦練習曲op.25 no.2為例,58小節右手前7個音符被一條表情連線連了起來,但是筆者認為這里不是要分句,而是將樂句表達為類似調皮的感覺,因此樂句的劃分還要考慮旋律和聲的形態走向。

譜例:肖邦練習曲 Op.25 No.2(55-60小節)
協調性訓練最初要用大腦將口、手、眼、心、耳等身體部位協調起來,例如雙手協調要突出旋律,淡化伴奏。巴斯蒂安《進階系列基礎(二)》第15頁, 練習提示為:“為了讓旋律清晰地表現出來,伴奏中的斷奏要彈得輕一些。彈奏時邊彈邊說‘輕’、‘輕’。”以此看出在初學階段,教師就應引導學生身體多方面協調。在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教學時,學生在練習初期容易顧此失彼,認為將音符能夠準確就可以了,多數會忽略身體各部位的協調性訓練,例如在肖邦練習曲 Op.25 No.2的練習中,左手跨度很大,學生為了將音彈準確、將雙手的對位做好,容易將左手伴奏的音量、音色與右手旋律“爭奪”起來,因此練習初期,要求用眼睛快速讀譜的同時,要養成唱旋律的習慣來體驗旋律的起伏與走向,后期還要加入踏板,要求學生用耳朵來聽辨自己雙手彈奏的是否符合要求,便于及時調整。
聲部分層是通過音色、力度等演奏手段來清晰的將樂曲的各個聲部呈現出來。例如《巴斯蒂安世界鋼琴名曲集》中貝多芬《G大調蘇格蘭舞曲》,聲部劃分為右手旋律、左手的低音與和弦,三個聲部要有層次的彈奏出來。在對待應用型高校的鋼琴教學時,也是要有同樣的要求,在肖邦練習曲 Op.25 No.2的練習中,乍一看一般認為是兩個聲部即右手旋律、左手伴奏,但筆者認為左手也應該彈奏出兩個層次:低音要彈奏的深一些、重一些,觸鍵要柔一些;每一組三連音的后兩個音利用低音的反作用力與手腕、手臂的帶動,彈奏的要淺一些,像畫“圓”一樣將三連音的旋律形態彈奏出來。
這四點要求是相輔相成的。旋律形態的處理要以樂句為基礎來呈現,樂句要通過旋律的形態來表現樂思;協調性訓練是聲部分層彈奏的基礎,聲部的分層需要用大腦將口、手、心、耳等身體部位協調來完成。巴斯蒂安啟蒙鋼琴教學的要求同樣是應用型高校鋼琴專業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好四點要求,有利于學生欣賞與體驗音樂的美。除此之外,在學到高級階段時,還需要注重趙曉生教授所說的“內功四界”、“外功四界”來努力達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巴斯蒂安夫人將教學內容概括為:手指能力、節奏、鍵盤、視奏、移調、樂理、獨奏、和聲運用、即興演奏與合奏,這十項能力與我國鋼琴教育家趙曉生的鋼琴教學理念不謀而合,涵蓋了鋼琴演奏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目前,我國對巴斯蒂安教材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基礎》、《技巧》、《樂理》、《演奏》與《視奏》,五大分冊有相輔相成的關系,為了使學生接受系統的訓練,配套教材還設有《巴斯蒂安世界鋼琴名曲》初、中、高級,收錄曲目為大作曲家原版樂譜;《可愛的鋼琴古典名曲》是《巴斯蒂安世界鋼琴名曲》的簡易改編版。為使學生獲得合奏的體驗,巴斯蒂安提倡一周兩節鋼琴課:個人課與集體課,其中合奏、樂理與《音樂教學卡》中的游戲均適宜安排為集體課。
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由于課程設置的原因教師往往偏重于重前七項內容,而和聲運用、即興伴奏與合奏不能有效地開展,對于應用高校的鋼琴專業學生來說,這三項內容是必不可少的實踐技能,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做一些課外作業以達到能力的均衡發展。例如在彈奏節奏相對工整的練習曲時,可以要求學生在完成練習的同時標記和聲功能,既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的樂理與和聲理論知識,潛移默化的使學生加深了對和聲運用的印象,又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運用所學的和聲織體主動嘗試即興伴奏的訓練,使枯燥的和聲課程與鋼琴實踐內容有機的結合,相互促進,改善學習效果。在合奏能力的培養方面,將合奏作為項目考核的內容,設置為加分項或占一定的成績比例,鼓勵學生以雙鋼琴、四手聯彈的形式參加考試,或為聲樂、器樂甚至是舞蹈專業的同學彈伴奏,正譜伴奏與即興伴奏均可。在教學評價機制上刺激與鼓勵學生參與合奏,豐富多彩的演奏形式,增強了教學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合奏能力。
巴斯蒂安教程中容易被忽略掉兩個教學輔助工具:《音樂教學卡》與《音樂筆記本》。《音樂教學卡》共72張,便于用游戲的教學的方式教學生認識音符、大小調、音程以及各類音樂記號?!兑魳饭P記本》目的在于記錄教師教學與建立學生學習檔案,內容有日歷與學習備忘錄、54張個人課程與集體課程作業卡(包含練習記錄與評級、即興伴奏與和聲練習)、能背誦的曲目、表演記錄表、已掌握的音階與調式、學習過的音樂資料、學習進度表(包含獨奏與重奏)、24張記錄頁(放大版空白樂譜)以及附錄(琴鍵組、和弦與調號表、鍵盤樂作曲家年表以及音樂術語表),這兩樣教學工具在我國被冷遇,卻對筆者有了一定的啟發。
目前高校一般要求鋼琴教師課前準備教案,但實訓課的特點為學生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多為不可預見性的,提前寫教案不能針對性的記錄教學過程。有些學校根據該特點設計了《專業課授課手冊》,與教案的框架大致相同,只是在教學過程一欄的填寫上要求教師的授課記錄在課堂教學中即時完成,雖較教案有了針對性與時效性,但是教學環節中缺少了“學”的內容記錄。我們可以借鑒具有巴斯蒂安教學思路的《音樂筆記本》來設計適用于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音樂筆記本》,教師在授課時填寫授課記錄的內容,學生在練習中填寫每日的練習記錄。《音樂筆記本》不僅使“教”與“學”完整地被記錄,也能夠作為教學過程性評價資料,對學生的學習進度一目了然,并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琴習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巴斯蒂安的教學理念較為科學,也符合應用型高校鋼琴教學的要求。雖然其教材還存在不足,但作為高校教師,必須明白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能夠認識到巴斯蒂安的教學理念的優勢并運用在所從事的專業教學過程中,有利于課程改革在教學方法與形式上的不斷完善與提升,有利于學生演奏能力與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應用型高校學生綜合音樂素質。
[1]趙曉生.鋼琴演奏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2][美]詹姆斯·W.巴斯蒂安,湯蓓華.巴斯蒂安教學成功之道[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J624
A
王晶(1985—),女,山西太原人,西南大學音樂學院音樂與舞蹈學專業,碩士,研究方向為鋼琴表演與教學,山西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