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用 星
(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勘測設計院,湖北 宜昌 443002)
巖溶區橋梁工程巖土勘察評價
譚 用 星
(中國葛洲壩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勘測設計院,湖北 宜昌 443002)
結合某巖溶區大橋的勘察項目,現場通過水文地質調查、鉆探、聲波測試結合物探調查巖溶地質基本情況,為后續的安全施工提供了可靠資料,指出為了基礎施工過程中避免巖溶因素帶來的地基穩定性的影響,在開工前做好地質勘察,充分掌握該區域內的巖溶發育情況尤為重要。
地質勘察,橋梁,巖溶區,巖土工程評價
擬建橋位于長江葛洲壩段上游下牢溪內,為老橋拆除重建橋。新橋橋長約140 m,主橋采用10 m空心板,引橋為10 m和13 m空心板,下部拱座墩臺均采用擴大基礎。
2.1場地位置、地形地貌
橋址區為構造侵蝕低山區,位于長江左岸支流下牢溪下游段,屬葛洲壩庫區,距西陵峽約1 200 m。橋址區河谷段為深切峽谷,兩岸基巖裸露,著名的三游洞(溶洞)就發育在右岸坡體上,兩岸支溝不發育,僅在右岸老橋南側發育一走向NE50°的沖溝,溝底寬2.00 m~8.00 m,溝深約6 m~10 m,溝底無明流。河谷切割深度60 m~100 m,寬50 m~65 m,總體上兩岸基本對稱,右岸岸坡略陡于左岸岸坡,兩岸邊坡坡度在68°~85°,局部90°,以峻坡為主,局部為陡崖,坡體上植被不發育。
2.2地層、構造
1)地層。橋址區附近覆蓋層主要為第四系全新統素填土,下伏基巖為寒武系上統三游洞組白云質灰巖。
2)構造。本地區無構造斷裂帶穿越,周邊主要構造斷霧渡河斷裂帶、仙女山斷裂帶、天陽坪斷裂帶、九灣溪斷裂帶、秭歸―漁洋關地震帶和興山―黔江地震帶等(均為微活動或不活動斷裂)從不同方向圍限。地區周邊地震以弱震為主,震源深度亦較淺,區域地殼穩定性較好。據已有資料顯示,葛洲壩水利樞紐建成后,本區域地震強度、頻度均無增加趨勢。
2.3水文地質條件
大橋所跨越的下牢溪河谷常年有水,勘察期間河水水位高程為63.1 m,河水水位受大氣降水和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蓄、排水的影響明顯。區內地下水主要為碳酸鹽巖巖溶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補給,以垂向滲流為主,主要排泄方式為蒸發或以滲流下潛形式,向鄰區及河流方向滲透或以下降泉的形式向河谷方向排泄。地下水動態變化受大氣降水影響明顯,水位變化大。橋址區附近未見地下水出露。
2.4不良地質
橋址區未見活動性斷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主要不良地質現象為巖溶,工程區出露的白云質灰巖,為易溶碳酸鹽巖,巖溶發育。在河谷右岸高程100 m左右發現呈串珠狀分布有大小溶洞4個,其最大的溶洞即為三游洞;河谷左岸未見溶洞分布。
根據現場測試、室內土工試驗的統計結果,采用查表法結合本地經驗綜合確定巖土層主要參數如表1所示。

表1 各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推薦值
4.1場地穩定性適宜性評價
場區地質構造較簡單,無活動性斷裂、泥石流、崩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總體處于較穩定的地質環境,適宜橋梁建設。
據地質調查及鉆探揭露,因長期的地質綜合作用和人為破壞,中風化白云質灰巖巖層在邊坡臨空面一側形成厚度約5 m~8 m的巖體卸荷帶,帶內巖體節理裂隙發育,巖體完整性差,建議設計時橋臺處基礎避開邊坡巖體卸荷帶為宜。
4.2場區地層的地震效應
據《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本場地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g,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35 s,對應場地地震基本烈度為6度,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為0.05g,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
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及單孔剪切波測試數據,結合場地內鉆探揭露的覆蓋層厚度綜合判定:擬建場區的場地土類型為中軟土,場地類別為Ⅱ類,場地系數CS=1.0,設計加速度0.35 s。
據《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擬建下牢溪橋單跨跨徑不大于90 m,抗震設防類別為C類,抗震設防措施應符合相關規范規定。
4.3水文地質評價
橋址區地下水位埋深較大,兩側邊坡以裂隙巖溶水為主,少量孔隙水,富水性較差,對基礎開挖施工影響不大,對于施工期間的施工用水和大氣降水,可采用排水溝排出場地。
4.4場區地下水及其場地土的腐蝕性評價
勘察期間采取地下水及場地土樣品進行試驗,經分析,地下水化學類型為HCO3·SO4-Ca型。場地水、土對混凝土結構具有微腐蝕性,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的鋼筋也具微腐蝕性。
4.5不良地質評價
勘察期間于下牢溪左岸橋臺處按十字形布設兩條物探剖線,地質雷達成果如圖1,圖2所示。


臨近地表的基巖較破碎,而距地表8 m~10 m以下的基巖完整,雷達波未見異常,未見明顯巖溶裂隙。
鉆探過程中僅在一個鉆孔孔深10.4 m~10.6 m位置處發現一處溶蝕裂隙,該巖溶裂隙發現位置緊鄰物探剖線,但物探成果顯示未發現異常,反映鉆探所發現的溶蝕規模很小,同時溶蝕裂隙發育高程在設計基礎底面高程以上,在基礎施工時將被挖除,對橋梁基礎無影響。
4.6基礎持力層的選擇
擬建橋選用單跨拱橋,主要基礎形式為橋臺,拱座布設于下牢溪河谷兩岸,主橋拱座基礎及引橋基礎范圍內涉及土層主要為素填土、中風化白云質灰巖、微風化白云質灰巖,基本情況如下:
1)素填土分布不均勻,沒有物理力學指標,無工程意義,不能作為擬建大橋的基礎持力層;
2)中風化白云質灰巖層厚度較大,力學強度較高,節理裂隙較發育,可作為基礎持力層使用,但作為基礎持力層時需注意基底巖體不能為破碎狀且應避開靠近下牢溪岸坡邊緣存在的巖體卸荷帶;
3)微風化白云質灰巖厚度大,力學強度高,節理裂隙發育一般,巖溶發育一般,不存在巖體卸荷帶,是擬建拱橋主橋及引橋的良好基礎持力層。
建議主橋右岸橋臺穿過較破碎的白云質灰巖,以完整的中風化或微風化白云質灰巖作為基礎持力層;主橋左岸橋臺穿過較破碎的白云質灰巖,以完整的中風化白云質灰巖作為基礎持力層;引橋橋臺穿過表層較破碎的白云質灰巖,以完整的中風化白云質灰巖作為基礎持力層。建議主橋橋臺基礎設計需避開兩岸巖體卸荷帶?;A開挖后需及時驗槽,基礎底面若出現較破碎的巖體時需采取相應處理措施或將破碎的巖體清除干凈。
[1] 中國葛洲壩股份集團有限公司勘測設計院.某危橋改造施工圖階段勘察報告[R].2016.
[2] JTG C20—2011,公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
[3] JTG D63—2007,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S].
[4] JTG/T B02—01—2008,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S].
[5] GB 18306—2015,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S].
Onevaluationofgeotechnicalsurveyofbridgeprojectsinkarstdistricts
TanYongxing
(SurveyandDesignInstitute,ChinaGezhoubaGroup,Yichang443002,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survey program of the bridge of some karst district, the paper indicates the basic circumstance of the karst geology with the hydrogeological survey, drilling, acoustic wave test and geophysical survey,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liable documents for the following safe construction, pointed out that in order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f foundation stability caused by karst factors in foundation construction process, before commencing work completed the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fully grasped the karst development of this area was particulary important.
geological survey, bridge, karst district,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evaluation
P624
A
1009-6825(2017)26-0090-02
2017-07-03
譚用星(1983- ),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