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林儒
摘要:XX油田A區塊2013年1月投入開發,經過4年多的開發,區塊逐步進入穩產階段,穩產階段是油田開發的重要時期,決定著油田的最終開發水平??偨Y早期的開發成果,為后續開發調整做好準備,確保油田有一個較長的穩產階段,保證油田的總體開發效果。
Abstract: The XX oilfield A block was put into development in January 2013. After four years of development, the block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stable stage. The stable stage is an important period of oilfield development, and it determines the final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oil field.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arly development results, to prepare for the follow-up development, ensure that the oil field has a longer stable stage and ensur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oil field effect.
關鍵詞:油田開發;區塊概況;開發調整;認識
Key words: oilfield development;block overview;development adjustment;understanding
中圖分類號:TE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2-0024-03
0 引言
油田開發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以油田開發地質為基礎的油藏工程、鉆井工程、采油工程、地面工程、經濟評價等多專業協同實施的工作。油田開發是一個繁雜而曲折的過程,通過不同開發階段的認識與總結,來指導下一步工作的進行,進而達到油田開發效益的最大化。XX油田A區塊包括A1和A2兩個井區,2013年1月投入開發。經過4年多的開采,區塊正逐步進入穩產階段,總結初期的開發經驗為后續的穩產做好準備工作。
1 區塊概況
1.1 油藏地質特征
XX田A區塊位于黑龍江省肇州市境內。區內地形平坦,地面海拔150~180m,區域構造位置位于松遼盆地中央凹陷升平鼻狀構造南部傾末端,主要發育葡萄花油層和扶楊油層。葡萄花油層地層產狀平緩,A-1井東斷層以西地層略向西南方向傾斜;A-26井西斷層以東,地層略向東南傾斜;兩斷層之間的地層產狀近水平。扶楊油層地層產狀平緩,傾角略大于葡萄花油層,A-1井東斷層以西地層略向西南方向傾斜;A-26井西斷層以東,地層略向東南傾斜;兩斷層之間的地層產狀近水平。
1.2 油水分布規律及油藏類型
A區塊葡萄花油層油水分布主要受構造、斷層和巖性控制,其中A1井區主要受構造和斷層控制,油水受重力分異作用,基本上呈現構造高部位為油層,低部位為水層,個別井出現水夾層,油藏類型為巖性-構造油藏。A2井區葡萄花油層主要受巖性控制,油層分布零散,油藏類型以巖性油藏為主。
A區塊扶楊油層油水分布以上油下水為主,表現為大面積含油的特點,只是含油高度不同,局部存在水夾層,油水界面相差懸殊,油底層位多在FI組,水頂多在YI組下部。油水分布受多種地質因素制約,是巖性、斷層相互作用形成的斷層-巖性油藏。
1.3 儲層及原油物性
A區塊開發井平均單井有效厚度7.04m,其中葡萄花油層平均單井有效厚度2.18m,扶楊油層平均單井有效厚度6.89m。從開發井油層發育狀況看,A1井區葡萄花、扶、楊油層均有發育,主力油層有葡Ⅰ4、扶Ⅰ4、扶Ⅰ7、扶Ⅱ1,四個層砂巖鉆遇率70%以上,有效厚度鉆遇率30~40%之間,平均單層有效厚度2.1m,有效厚度占全井厚度的10.38~16.26%;A2井區主要發育扶、楊油層,主力油層只有扶Ⅰ7層,砂巖鉆遇率92.63%,有效厚度鉆遇率77.89%,單層平均有效厚度2.77m,有效厚度占全井的39.75%。
據A區塊葡萄花油層64塊巖心樣品統計分析,平均空氣滲透率147.8×10-3μm2,平均孔隙度22.5%。而扶楊油層平均孔隙度13.22%,平均空氣滲透率1.75×10-3μm2,且巖心樣品空氣滲透率小于1×10-3μm2的塊數在70%以上,平均有效孔喉半徑0.26μm,屬特低孔喉低滲油層。
16口井原油全分析資料反映,平均凝固點36℃,平均粘度39.12MPa·s,平均含蠟量7.81%,平均含膠量1.50%。
1.4 開發布井情況
A區塊含油面積11.19km2,地質儲量608.85×104t;完鉆197口井,采用250m×250m井網,井排方位為NE60°,采用反九點法面積注水井網。
2 開發初期情況
2.1 區塊投產及開發初期指標
A區塊從2013年1月開始到2013年12月投產工作結束,分兩批共投產油井142口,水井42口。為了較高地保持地層壓力水平,使油井具有較好的滲流條件和保持較高的產油能力,采用了同步注水和壓裂投產的開發方式;同時還選取了A-15-12井組和A-19-14-井組進行超前注水的開發方式。
A區塊從投產至2017年4月份累計產油20.8016×104t,累計產水3.9732×104m3,累計注水67.6350×104m3,綜合含水為15.2%。從2013年到2014年期間區塊開發經歷了快速上產之后,2015年進入了一個產量穩定階段。endprint
2.2 區塊開發的不利因素
2.2.1 區塊砂體發育規模小,油層厚度較薄
區塊扶、楊油層的平均空氣滲透率在1.47×10-3~1.75×10-3μm2之間,平均孔隙度在13.22~14.7%之間,葡萄花油層的平均空氣滲透率在64.0×10-3~147.6×10-3μm2之間,平均孔隙度在18.6~22.5%之間;油層厚度薄,規模較小,主力砂體單一,平均單井發育砂巖厚度11.0m,單井有效厚度5.8m,XX油田主力油層鉆遇率均小于40%,平均在30%左右。
2.2.2 初期產量遞減幅度大
A區塊2013年1月份投產50口井,投產初期平均日產油118t, 2013年10~11月投產91口油井,投產初期平均日產油量228t,2014年6月全區井口日產油171t/d,與投產初期產油水平346t對比,產量遞減幅度52.44%。(表4)
2.2.3 油水分布復雜,斷層邊部裂縫發育,含水上升較快
XX油田A區塊屬特低孔喉低滲油藏,并且該區塊主力油層不明顯,油層主要發育在扶Ⅰ組和扶Ⅱ組,扶Ⅲ組以下基本為水層,導致砂體邊部井含水上升。A區塊共有高含水井21口,從礦化度資料分析,有12口井出地層水,其中3口井是葡萄花油層出水,9口井基本是扶楊油層出水。另外部分井區天然裂縫較發育,導致油井含水上升速度加快。A區塊的9口井見注入水,油井見水時,水井注水時間只有1-5個月,平均在3個月左右。從構造位置看,含水上升井基本位于斷層及砂體邊部。
2.3 區塊調整工作
2.3.1 通過注水調整工作,改善開發效果
進行水井方案調整工作,控制地層壓力下降幅度。A區塊有17口水井是2013年2月份投注,25口水井是2013年11月份投注。該區塊原始地層壓力為18.9MPa,2013年測得10口井平均地層壓力為17.8MPa,2014年測得地層壓力為14.1MPa,與2013年對比下降了3.7MPa。井區投入開發后,初期月注采比為3.42。3個月后,對部分水井的水量進行了下調,但月注采仍為3.0左右。2014年4月,針對產量下降幅度較大的趨勢,對7口井上提水量45m3/d。目前全區配注為620m3/d,平均單井日配注14.4m3/d,平均單井有效厚度配水強度3.4m3/d·m,月注采比為2.64。
采取周期注水方式控制含水上升速度。為控制水井注水壓力及避免油井含水上升過早,從2014年開始每年都開展周期注水工作。對比2014年周期注水前后的連通油井變化,平均單井日產液由1.19t/d降到1.14t/d,平均單井日產油穩定在0.83t/d左右,綜合含水由29.89%降到26.98%。
2.3.2 補射葡萄花層,控制產量遞減
為控制層系間矛盾,投產時A井區水井葡萄花油層未射開,依靠彈性能量開采,為控制區塊葡萄花油層產量遞減,選取扶、楊油層發育較差的水井,補射葡萄花油層,控制葡萄花油層產量遞減幅度。同時對葡萄花層相對發育的部分油井也實施了補孔工作,逐步動用葡萄花層儲量。
2.3.3 調整注采系統,延長穩產時間
隨著開發時間的推移,區塊整體含水將逐步上升,區塊邊部的高含水井組將陸續出現,為了實現區塊穩產的目的,調整注采系統,將開發初期的反九點注水井網逐步轉為五點注水井網或者線性注水井網,提高開發效果。
3 開發初期認識
通過對A區塊的投產及初期開發工作的總結,我們取得了一定的初步認識,為區塊后續的穩產和調整做好準備工作,以使區塊獲得更好的開發效果及經濟效益。
①壓裂投產為建立近井地帶良好的滲流條件和保持油井較高的產油能力提供了保證;②開發初期推遲動用品位較差的層位,在穩產階段發揮其更大的產能作用;③開發初期加強注入井的調整工作,保證地層壓力的平穩變化;④開發初期采用反九點法,根據開發動態情況將適時進行注采系統調整,逐漸轉為五點法或線性注水方式開采。
隨著A區塊開發工作的進行,通過生產資料與地質資料的相互結合,將會對區塊的地質情況獲得重新認識,為區塊的后期調整工作做出重要的指導作用;同時隨著低滲透油田開發技術的不斷進步,將會為A區塊的開發提供更重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何江川,廖廣志,王正茂.油田開發戰略與接替技術[J].石油學報,2012(03).
[2]李斌,畢永斌,潘歡,王志坤,張淑芝.油田開發效果綜合評價指標篩選的組合方法[J].石油科技論壇,2012(03).
[3]孫偉.特高含水期油田開發評價體系及方法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