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權
馬鈴薯是一種營養全面的糧菜兼用作物。在種植過程中,常因多種因素而導致產量降低,其中主要因素是品種退化,播期不當以及病蟲害影響,同時還有措施不當,管理粗放等造成馬鈴薯減產。因此,加強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研究和病蟲害防治,是保證馬鈴薯高產高質的關鍵。文章針對這種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為種植者提供幫助。
一、選用良種
選種是馬鈴薯高產的一個重要環節,而選用優良脫毒馬鈴薯品種是高產栽培的基礎。適宜品種應早熟、高產、穩產,綜合抗病性較強,品質較好。既適合露地種植又可保護地栽培,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二、選地整地
馬鈴薯是不耐連作的作物。種植馬鈴薯的地塊要選擇三年內沒有種過馬鈴薯和其它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為地下莖作物,為使植株生產苗壯,結薯多而大,采取封冬前整地,加強土壤熟化,增加土壤活土層,調節土壤中水、肥、氣和熱狀況,是馬鈴薯高產的基礎條件。
三、切塊催芽
種薯切塊種植,能促進塊莖內外氧氣交換,破除休眠,提早發芽和出苗。但切塊時,易通過切刀傳病,引起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快品種退化。切塊一般以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時要縱切,使每一個切塊都帶有頂端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剔除病薯,切塊的用具要嚴格消毒,以防傳病。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一個防病豐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提高產量。同時,催芽過程中,可淘汰病爛薯,減少播種后田間病株率或缺苗斷條,有利于全苗壯苗。
四、施足基肥
馬鈴薯是高產作物,故對肥料要求很高,沒有足夠的營養馬鈴薯就不能獲得高產,根據馬鈴薯的需肥特點,以基肥為主追肥為鋪,以有機肥料為主,無機肥料為輔的原則,改變過去只施氮素化肥的做法,做到配方施肥。
五、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原則上要使馬鈴薯結薯盛期處在日平均溫度15-25℃條件下。而適于塊莖持續生長的這段時期愈長,總重量也愈高。
六、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馬鈴薯豐產栽培中的重要環節,確定適宜溫度是個體與群體矛盾的統一,改過去單壟單行為單壟雙行,壟距為80厘米,行距是10~15厘米,株距是20~25厘米,由原來的畝種植3500株,改為每畝種植4500~5000株,達到充分利用地力,利用空間,提高產量。
七、科學用水
馬鈴薯為需水較多的作物,不同的生育階段對水分的要求不同,播種時土壤要有足夠的底墑,否則根系不發達。幼苗期一般不澆水,以提高地溫,促進地下部生長。發棵期水分要充足,以促為主,促地上帶地下。發棵后適當控水以利于適期轉入結薯,結薯期需水較多,水分要充足,土壤保持溫潤狀態,主要是促地下控地上,以促控結合為主,延長結薯期,促進薯塊迅速膨大,奪取高產。
八、病蟲害防治
1、馬鈴薯早疫病
(1)癥狀及發生規律。馬鈴薯早疫病病原菌屬半知菌類。早疫病菌源可以在植株殘體或其他寄主植物上生存。早疫病通常比晚疫病發生早,但其生長傳播卻更少地依賴于葉片表面的長時間潮濕而且發展速度較慢。早疫病的受害部位最初癥狀是有角的黑色小斑點,隨著受害部位的擴大成熟,病斑逐漸變成一系列凸凹不平的同心圓,在葉緣處有褪色的枯黃組織。
(2)防治措施。①加強栽培管理。要盡可能減少馬鈴薯在逆境狀況下生長,保證植株需要的水肥條件,促進植株生長健壯,提高其抗病能力。②收獲后深耕滅茬,減少翌年初侵染源。③馬鈴薯封壟后,植株生長穩定期開始,每隔10d噴施1次保護性殺菌劑——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在田間發現早疫病癥狀時及時噴施治療性殺菌劑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7d噴1次,共噴3次。
2馬鈴薯晚疫病
(1)癥狀及發生規律。馬鈴薯晚疫病易在涼爽、潮濕的氣候條件下發生,但如果灌溉、潮濕狀況和涼爽的溫度持續,它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期發生,即使在較熱、較干燥的地區或季節,受到雨水沖刷或灌溉的植株在密集的葉冠底下形成一個潮濕涼爽的微環境,該病也會發生。病原能夠在葉片中迅速傳播,侵入健康的葉片組織,產生新生孢子。一旦植株受到感染,感染部位很快會產生可由空氣和水傳播的孢子,進行再度傳染。
馬鈴薯晚疫病的癥狀在不同地區及氣候條件下各不相同,但在大多數情況下,最初的癥狀是暗綠色圓形浸水的小斑點,經常出現在較底層的植株葉片上以及圍繞在葉尖和葉緣上,然后再向整個葉面擴散。在潮濕的環境中,葉片的背面可能會有白色絨毛出現在病斑的邊緣。受侵染的塊莖表面會呈現出不正常的、凹陷的、大小不一的、紫褐色的區域。
(2)防治措施。①播種健康種子,種薯最好單收、單存、單藏。②監控天氣狀況,尤其是8月,以便在需要時采取預防措施。③開花前后定期噴施保護性殺菌劑——百菌清75%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系統性防治,每隔7d噴1次。關鍵在于預防新生葉片受到病菌孢子的侵染。
3馬鈴薯黑脛病
(1)危害癥狀及發生規律。屬細菌性軟腐病害,侵染莖和塊莖,種薯從發芽到生長后期均可被侵染,而以幼苗最多。最明顯的癥狀是病株明顯矮小,心葉黃化、變小、卷曲,莖基部及根部變黑、腐爛。腐爛處有臭味。病株極易從土中拔出,多半死亡。病薯從臍部開始變黑,向髓部呈放射狀擴展,并產生黏液,有臭味。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依靠帶菌種薯傳播,通過傷口侵入。其發病與溫度和濕度有密切關系,高溫利于發病,土壤過濕時也易引起薯塊大批腐爛,造成嚴重的侵染。
(2)防治措施。①選用無病種薯或幼壯薯整薯播種。②催芽或曬種,淘汰病薯。③切薯播種時,用55%敵克松按種子量的0.1%拌種,然后與種薯拌勻,必須隨拌隨播。或者將55%敵克松350g與15~20kg干土拌勻后直接撒施在馬鈴薯播種溝內。
(作者單位: 152300 黑龍江省海倫市海興鎮農牧綜合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