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紀峰

水稻作為我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隨著近幾年黑龍江省水稻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水稻發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合理的灌溉是奪取水稻高產的一個重要措施,也是資源節約型農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水稻傳統的灌溉方式灌水量多、耗水量大,不僅影響水稻種植面積的擴大和產量水平的提高,而且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與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以及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戰略極不協調。通過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與常規灌水對比,驗證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在增加水稻產量、增加經濟效益等方面的效果,探索適合本地區的相關技術指標。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為龍粳31,主莖11片葉,生育期130天。
1.2、試驗方法
1.2.1淺 濕 干循環交替法水位轉換與調節要點
1.2.1.1保持有水層:泡田、灌溉初期,返青后打藥 施肥等生產用水、分蘗前期封閉滅草高低水位深度可根據常規調節。
1.2.1.2 需水非敏感期,淺 干循環:返青-分蘗末期,淺上水位深度調整到30mm。干、濕轉換開關調整到干的位置,循環灌溉。
1.2.1.3 需水敏感期淺 濕循環:拔節孕穗期-抽穗開花期,淺上水位調整到30mm,濕下水位深度調整到0的位置,循環灌溉。
1.2.1.4 控蘗期:控蘗期關閉灌溉機井、蓄水池或主水渠遙控發射機電源。控蘗結束后打開電源灌溉供水。
2、氣象條件
3、 結果分析
3.1、水稻生育期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對水稻生育期的調查得出:除了分蘗期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早于常規灌溉處理1天外,應用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的處理各生育期均晚于常規灌水處理2-3天。
3.2、水稻產量調查結果分析
根據田間調查結果,結合表3數據顯示: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除了平方米穴數和穴穗數少于常規灌溉處理,其他調查因素均好于常規灌溉處理,但兩組數據差值較小,差異水平不顯著。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的產量為607.43kg/畝,與對照常規灌溉處理相比產量差額僅為0.47kg/畝,產量間無明顯差異。
3.3、本田灌水量統計分析
通過對水稻整個生育期的灌水量進行統計分析,調查結果顯示:水稻自動節水控制系統處理全生育期用水量為369.8m2/畝,常規灌溉處理全生育期用水了為388.4m2/畝,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較常規灌溉處理每畝節水18.6m2。
3.4、效益分析
應用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本田全生育期共節水18.6m2,節約水稻用水成本1.86元。產量效益為每畝增收1.32元,共計每畝水稻可增效3.18元。
4、結論
本試驗是對水田利用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應用進行研究,試驗結果顯示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的各生育期較常規灌溉處理晚2-3天;從農藝性狀上看,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的各因素均好于常規灌溉處理,但兩個處理間產量差異不大,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產量較常規灌溉處理畝增產僅為0.47kg;從用水量上看,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處理較常規處理全生育期用水量畝減少18.6m2,畝節約成本為1.86元。畝產增收1.32元,共計水稻畝增效3.18元。
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灌溉系統在產量上與常規灌溉無明顯差異,但在灌水量存在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節水自動控制系統根據水稻的需水特點,在關鍵需水期通過控制系統自動向本田給予適時適量的供水,其他階段采取控制性供水的方式,充分調動水稻本身調節機能和適應能力,因此水稻的產量并與灌溉水量呈正相關,適當的進行水分虧缺調控,從而達到節水節能的效果,同時也水稻節水自動控制系統也達到了節省了人力物力,省時省工的功效。
水稻節水自動控制技術緊密結合淺、濕、干交替的灌溉方式,體現了節水技術的先進性、種植的適應性以及節水技術研究應用重要的社會意義,為提升水稻種植的科技水平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5、建議
5.1 在水稻灌溉過程中,由于灌水管及配套閥門的口徑過小,導致進水量較小,灌水周期長,對于面積較大的格田有一定的影響。
5.2 在灌水過程中,由于是渠道灌水,有一些雜物在水里,容易卡住閥門,影響閥門密閉性。
5.3 在灌水過程,由于控制閥門的觸點是插入在稻田中,觸點長時間浸泡,使其靈敏密度下降,從而影響閥門的開關。
5.4 系統運行過程中,由于遠程控制系統是無線傳輸指令,在控制遠程閥門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系統無響應的情況。
(作者單位:156335黑龍江省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濃江農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