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美根
我國始終是淡水珍珠的主要生產國家,在長江以南的多個省區中幾乎都開展了三角帆蚌的養殖。在養殖的池塘中,通常采用的是魚蚌混養的方式,并且添加大量的有機肥,這樣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水體的富營養化,并且對周邊的水質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危害。因此,應加強對池塘養殖模式化學變化的分析,使水產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評價能夠具備更加科學的依據。
1. 實驗材料與方法
1.1實驗材料
本次實驗的地點選為浙江省楓橋實驗基地,所應用到的三角帆蚌屬于2013年繁殖的小蚌,實驗開始之前始終寄樣于池塘的網箱當中。實驗的池塘類型為土池,總面積約為1.34hm2。
1.2實驗方法
在本次實驗中主要采用的是2×2設計法,主要設置4個小組,第一組中投喂配合飼料,并且魚類的混養組合為:草魚、鯽魚、鰱魚及鳙魚;第二組中不進行配合飼料的投喂,混養組合為:草魚、鯽魚、鰱魚及鳙魚;第三組中投喂配合飼料,并且魚類的混養組合為:鰱魚及鳙魚;第四組中不進行配合飼料的投喂,混養組合為:鰱魚及鳙魚;將三角帆蚌利用網籠在圍欄中進行吊樣,將草魚和鯽魚在圍欄網箱中飼養,鰱魚和鳙魚在圍欄外側放養。在實驗的周期內,每天早上8點與晚上5點,向第一組中投放顆粒飼料,向第三組中投喂粉狀飼料,清晨時向第四組中投入牧草,根據圍欄的水質顏色及透明度進行有機肥和化肥的施加。
1.3水質的采樣分析
在實驗期間,每天清晨由專業飼養員利用YSI-550A溶氧儀對圍欄內部的水體溫度及溶氧進行測量,每隔兩周時間,對圍欄的某一固定位置的水質進行5L的采樣,并且對其化學指標進行分析,主要包括水體中的PH值、NO3-N、鎂離子、重碳酸根離子等等,并且每隔兩周對水體的硬度和堿度進行一次分析,每間隔四周時間,對水體中的氯離子及硫酸根離子進行分析,并且將檢測出來的指標按照相應的文獻標準進行對照。此外,采用Person相關分析的方式對TAN、TP、CODMn以及Ca2+之間的關系進行檢驗和分析,再采用回歸分析的方式,對不同時間段變化中Ca2+的規律變化情況進行分析,最終利用SPSS19.0的方式進行最后的統計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明顯的差異水平要求為P值小于0.05。
2. 實驗結果分析
2.1在水溫、PH值以及透明度方面
根據實驗期間對水體溫度方面的檢測能夠得出,溫度的變化幅度為20.4~33.4℃之間,其中大部分時間水體溫度都能夠保持在28℃左右,溫度的變化主要為在5—8月份水溫升高,8—9月份水溫通常處于30℃以上,10月份以后溫度隨天氣的變化逐漸降低。在溶氧方面,溶氧量除了5、6月份之外,水溫與時間推移之間呈現出反比例的關系,主要體現在第一組為5.13mg/L左右,第二組為7.99mg/L左右,第三組為6.80mg/L左右,第四組為8.51mg/L左右。其中,第二組和第四組在溶氧方面要高于另外兩組。在PH值方面,處于在5月—7月的范圍之間,PH變化值為7.87~8.65,之外,其他時間段并沒有產生顯著的改變。在透明度方面,水體透明度的變化范圍主要為15~96cm之間,在實驗剛開始的階段,透明度并沒有呈現出顯著的差異,但是在7月份以后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第一組的透明度要明顯低于其他三組。
2.2水質指標間的聯系
通過本次實驗調查檢驗能夠得出,溶氧與透明度之間呈現出正比例的關系,即P值能夠不超過0.05,在溶氧和透明度與氮、磷之間將呈現出明顯的反比例關系,并且氮、磷、氨氮以及高錳酸鉀之間將呈現出正比例關系,即P的數值小于0.05。
通過此次實驗能夠得出,對混養魚類投喂不同的配合飼料將會對高錳酸鉀含量產生較大影響。第一組中的高錳酸鉀含量與其他三組相比明顯提升,由此可知,在對混養魚類進行飼料的投喂時,可能存在沒有被魚類攝食的飼料以及魚類糞便混雜到水中,進而使水體中的N值、P值顯著提升,并且使圍欄內的有機碎屑以及有機N的含量增加,使其高于未投喂飼料的組合。因此,圍欄內水體的化學環境將與投放的營養物質形態及數量息息相關,隨著實驗的延長檢測中高錳酸鉀及TN數量逐漸增加,最終得出在魚蚌養殖過程中,控制總氨氮及CODMn的濃度及維持較高的透明度為水質管理基礎目標的結論。
(作者單位:342700 江西省泰和縣農業行政執法大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