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在現有資源條件和生產力基礎上,積極創新農村生產方式,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逐步提高來促進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經濟開發的基本物質保證,完善的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前提。目前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后。
農村經濟發展生產經營發展模式落后
農村經濟發展緩慢最重要的原因是農村落后的生產經營模式,生產經營模式的落后。主要在農村生產力的落后,傳統的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
生產力的落后
生產力是促進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形成科學合理的生產關系的保證。目前我國大量農村生產力水平低,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處于以牛、耕、鋤為主要生產工具的原始農業時代,屬于典型的自家經營、自主消費的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生產技術含量低,勞動者素質低。
農業結構單一
我國農村土地作為農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主要生產方式以種植業為主,結構單一。沒有形成農、林、牧、副、漁業一體化農業,沒有形成種植多樣化、特色化農業生產結構,作物品種單一,質量低。
農村資源開發利用率低
作為我國資源的寶庫,具有強大的潛在資源優勢。目前我國廣大農村資源開發力度低,資源開發利用率低,造成大量資源閑置、浪費,無法促進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實現資源的經濟價值。如: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農村基本人力資源,目前我國開發力度仍不大。
鄉鎮企業發展緩慢
鄉鎮企業作為帶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處于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國農村鄉鎮企業發展十分緩慢,沒有實現自身主力軍的作用。經營管理及生產模式落后,科學含量低,從事簡單的農產品加工、銷售。無法帶動農村形成產地—市場加工—銷售一體化農產品市場,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力量低。
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農業是農村的產業支撐,發展現代農業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基礎。發展現代農業的過程,就是改造傳統農業、不斷發展農村生產力的過程,就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把發展高效農業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重點,著力推進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和科技化。
農業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
一是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著力推進農村實用人才隊伍建設和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二是鞏固、完善和加強支農、惠農政策。增加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繼續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進一步加大對財政困難縣鄉和產糧大縣的支持力度。
三是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力度。把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重點轉向農村,財政支農投入的增量、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用于農村的增量、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村建設的增量要繼續提高;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擴大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
四是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加快鄉鎮機構改革、農村義務教育改革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逐步建立精干高效的農村行政管理體制、政府保障的農村義務教育體制、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
五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是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穩定增收的重要途徑。推進農民專業合作。支持和引導農技部門和農業技術人員利用技術優勢組建合作組織,鼓勵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工商企業利用資金、信息等優勢組建合作組織;堅持邊發展邊規范、以規范促發展,不斷完善專業合作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實現由簡單的“抱團取暖”、節約成本式合作向產加銷一體化轉變。實現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帶動農民增收。
六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一是科學制定發展規劃。根據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按照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切合實際的原則,使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與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相銜接,與產業發展、城鎮建設等規劃相銜接,有步驟、有重點地加以推進。二是積極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通過實施農民培訓工程、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等措施,幫助農民群眾提高綜合素質和勞動技能,在生產經營活動中運用新技術和新方法。三是發揮典型示范和帶動作用。創新農村生產方式,發展農村經濟,是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認真落實中央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同時,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鼓勵和引導廣大農民群眾探索發展高效農業和農村“三大合作”的新思路、新辦法。
七科技興農。一是科技推廣服務領域需要進一步拓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加快發展農村經濟,生活質量實現新改善,鄉風文化呈現新風尚,人居環境發生新改觀,農民素質達到新提高。這些都有賴于科技進步,使科技服務的領域更趨多樣化、綜合化。當前,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過渡階段,既承擔著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產業支撐的歷史重任,又面臨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面對新形勢,惟有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才能推進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實現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的可持續發展。二是科技創新,持續帶動農村生產力不斷躍升,加速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擺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第一位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中的關鍵性要素,其作用不是外力助推,而是強大的內在驅動。既要加強科技創新,又要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發展農村經濟有賴于科技的突破和產業的發展;同時,也要求深化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要求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作者單位:152100黑龍江省望奎縣火箭鎮農村經濟管理服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