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隆酶
農作物秸稈是牲畜的主要粗飼料原料,是發展草食畜牧業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隨著我旗畜牧養殖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秸稈轉化利用及處理尤顯重要,我們深入我旗七個大型養殖場及周邊養殖戶,通過與養殖戶面對面交談、實地查看等方式,對我旗玉米秸稈轉化利用情況及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調研,主要成果有:
一、我旗秸稈生產、畜養殖中利用及當地秸稈加工的機械裝備情況
我旗地處鄂爾多斯市東南部,現轄7個鄉鎮,2012年玉米種植面積近30萬畝,為我旗主要種植作物,據測算,一畝玉米地可產2000斤左右的秸稈(干重),按照今年種植面積30萬畝計算,全旗的秸稈總量達到30萬噸(干重),根據現有牛羊存欄量,發展草食畜牧業還具有廣闊的飼草空間,但因農牧民秸稈收獲機械、加工機械缺乏,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我旗大中小型牛、羊養殖場(戶)共計198個,基本配備青貯窖,其中七家大型養殖場配備了中小型鍘草機、飼料攪拌機、小型拖拉機,中小型養殖戶還不具備這些機械設備,以人工處理為主。
二、玉米秸稈轉化利用積累的一些做法
(一)以青貯氨化窖建設為基礎,實施傳統青貯技術的全面普及。把秸稈加工利用的重點放在青貯窖建設上,堅持標準青貯氨化池與簡易青貯氨化池相結合,大型青貯池與戶用小型青貯窖建設相結合,傳統青貯技術與全貯、黃貯等技術相結合,飼料自用與商品出售相結合方式,使往年田間地頭堆放的玉米秸稈,現在已成為牛羊的“主糧”,實現了從種植業到養殖業再到種植業的高效循環利用,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
(二)秸桿覆蓋是利用秸桿等作物性物質覆蓋土壤表面的一種增溫保墑措施。可避免因雨滴的直接沖擊在土壤表面形成不易透水透氣的土壤板結硬殼,減少徑流,增加降雨直接入滲量,防止風蝕水蝕。覆蓋割斷了蒸發層與下層土壤的毛管聯系,減少土壤空氣與大氣的亂流交換,有效抑制蒸發,進而抑制鹽分累積。覆蓋在地表形成土壤與大氣熱交換的障礙物,防止太陽直接輻射,并減少土壤熱量向大氣散發,緩解氣溫激變對作物的傷害。覆蓋秸桿經微生物分解轉化形成腐殖質,能提高土壤的緩沖性能并可和碳酸鈉作用形成腐殖酸鈉,降低土壤堿性;還能刺激作物生長,增強抗鹽能力,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孔隙度增加,透水性增強,有利于鹽分淋洗,同時使毛管作用減弱,有利于抑制返鹽。秸桿覆蓋需考慮覆蓋量和覆蓋時間及覆蓋可能引起得病蟲害滋生。覆蓋量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土壤類型而定。如較濕季節或較濕土壤帶,覆蓋量過多造成土壤過冷或過濕,作物生長不利。干旱季節和地區,加大覆蓋量,有利于覆蓋保墑。
(三)通過與奶牛養殖戶的交流,牧場養殖已成為現在大多大型奶牛養殖場(戶)的主流發展方向,通過飼喂乳品企業要求的配方飼料,達到牧場養殖要求的標準,奶價就能提高0.3元/公斤,而全株玉米青貯就是配方飼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牧民朋友及養殖戶們重糧輕草的傳統觀念,使玉米秸稈資源得到有效科學的利用,也改善了秸稈隨意堆放和廢棄的現狀,減少環境污染,使村容村貌得到改觀。
(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積極開展科技人員結對幫扶工作,按照由大到小、全部到位的原則,發放飼草加工利用方面的相關宣傳資料,使廣大群眾普遍認識到了秸稈開發利用帶來的好處,掌握了一定的種植技術和秸稈加工技術,大大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為秸稈綜合利用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三、存在的問題建議及農牧民對秸稈收獲、加工技術和機械配備等方面的要求。
(一)調研發現,農牧民普遍存在重糧食生產、輕秸稈利用的現象,糧食收獲之后,人們往往只看重農作物的籽實,除部分秸稈作為牲畜飼料外,其余部分常年堆放在田間地頭,不僅使秸稈的營養流失怠盡,影響村容村貌,甚至極易引發火災事故。此外,農牧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大多數采用傳統落后的飼喂方式,對秸稈的科學加工技術不愿接受,適時引導培訓仍將是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加工轉化基礎薄弱。基層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軟硬件建設不到位,技術人員數量少,專業水平不高,影響了秸稈加工技術的普及推廣。目前,我旗分散飼養的多,規模養殖的少,一些規模養殖場及絕大部分牛羊養殖戶圈舍簡陋,缺乏配套的秸稈加工機械和青貯氨化窖池,難以對玉米秸稈進行充分的加工利用,這就要求政府及相關部門能夠在資金和技術方面給予一定的補貼和指導,從而不斷完善配套的秸稈加工機械和青貯窖池。同時在資金爭取運用方面可通過政府補貼,銀行信貸,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獨特優勢等辦法。
(三)秸稈利用方式單一。目前,我旗的玉米秸稈主要用于畜牧粗飼料、家庭取暖等,利用方式上還比較單一,在利用技術上,主要采用青貯、氨化等常規技術,玉米全株青貯、包裹青貯、揉絲微貯、壓塊、打捆等新技術應用較少,造成玉米秸稈等飼草料利用不充分、不科學。在部分地區,秸稈量大面廣,牛羊養殖分散,規模養殖場(戶)發展較為緩慢,加之沒有形成完善的秸稈飼料加工體系,導致秸稈資源浪費嚴重。
(作者單位:017200內蒙古伊金霍洛旗飼料管理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