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沛然 王艷華
一、作者及作品基本信息概述
崔昊,1978年—,美術學碩士,現為齊齊哈爾大學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系副教授。尺寸:45cm*68cm。材料:安徽紅星牌生宣紙,胡開文“純松煙”墨塊。款識:丙申崔昊。鈐印:崔昊山水(白文)。表現手法:水墨山水。創作時間:2016年5月30日下午開始,6月2日完成,實際用時約15小時。現收藏地:金禾文化。該作品是作者2016年春季安徽黃山采風后,時隔半月憑記憶感受結合采風的系列手稿所畫。因作者是給學生課堂現場示范,所以下課即停止,畫面斷斷續續,累計四日完成。作者已來西遞采風十余次,西遞給了作者激情澎湃的創作感受。該作品畫面場景相對具象,細節刻畫較豐富,藝術語言多樣。并且在筆墨、造型等方面具有顯著特色。
二、作品的藝術語言分析
(一)構圖
該作品在構圖方面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布景。作者在布景時尊重自己對此景的感受,是先有了感官的感受,然后才有了綜合的理性認識。即“先受而后實”[1],并非“實然后受”[2]。從黑白構成的角度講,運用了“黑襯白的方法”,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西方注重寫生的模式,特別是對中景大面積白墻的安排,一直延伸至畫面的右下角,與左側近景的繁密重墨相呼應,既使畫面布局平衡,又獨具匠心。“封火墻”作為一種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和語言符號,本身就很“入畫”,白粉黑瓦的組合在畫面中起到很強的構成意味。再如作者主觀上把遠景的群山加重,既壓住了畫面份量,又對中景的白墻特別是畫面的中心“魁星閣”的襯托突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造型
由于作者目前的藝術表現手法定位在工筆,特別是注重對工筆山水的研究,所以畫面造型整體上是具象構圖布景。尤其是重視對于畫面局部的細節刻畫,如近景用夾葉和點葉畫出的四種不同植物,是畫面一大亮點。作為中國山水畫家,作者在單獨物象的用筆用墨上依舊遵循著基本的山水畫表現手法,如畫面遠景的群山,用積墨法層層皴擦,墨色生動,光彩煥發。
(三)筆墨
該作品筆法的語言符號形態多樣,能根據具體刻畫物象的不同而靈活改變,成為畫面的一大看點。同時作者也在尋找自己獨特的語言符號,并積極實踐在畫面中。近景用長短、濃淡、大小等不同的筆法,組合使用,不僅使畫面豐富多樣,精彩連連,又在墨法上達到了統一。在墨法上,綜合運用積墨法、破墨法,不斷推敲墨法表現的新形態。夾葉的表現尤其出彩,先用較干的重墨細線勾畫輪廓,等到將干未干時,筆蘸清水,延第一遍線復畫,干濕結合,使畫面達到破墨的效果。
三、作品的藝術內涵分析
(一)藝術形象
作品的藝術形象是典型的皖南古村落。畫面中右上方的樓閣,是起到“魁星閣”的作用,是當初規劃建設時留存的,寄托了先人對后代求學取仕的美好愿望,其寓意美好吉祥。環繞于魁星閣四周的是經典的皖南民居樣式“封火墻”,俗稱“白粉馬頭墻”。畫面中這些元素,既體現了當地傳統建筑特色,又體現了文化生活特色及思想追求。
(二)藝術審美
崔昊的研究方向雖屬于東北地域美術,但對于傳統皖南地區民居、山水的探索,非常有利于提高審美的綜合藝術修養,并將直接受益于今后的創作上,幫助其換角度來審視東北地域美術。屬于其山水畫研究進程中不可缺少的里程碑,但并不是藝術審美最終的目的地。
【結 語】
《西遞魁星閣》是崔昊近期新作,是在其一貫的藝術主張和表現手法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畫面構圖布景及取舍精妙,尤其是細節刻畫形象具體,筆法恰當,在對主體的襯托上頗費心思,筆墨語言處理生動,使畫面整體上令人眼前一亮,細看精彩紛呈。作者作為年輕畫家,深入研究中國畫理論,同時積極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語言符號和表現手法,發展潛力較大,前景看好。
【參考文獻】
【1】(清)石濤著《苦瓜和尚畫語錄》.周遠斌點校纂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15)
【2】(清)石濤著《苦瓜和尚畫語錄》.周遠斌點校纂注.——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15)
【3】崔昊.芻議藝術評論視域下中國畫交流話語體系的構建【J】.中國文藝評論,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