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美華
人類的祖先,起源于河流湖畔,水,孕育了生命,也承載著歷史。沿河而居,擇水而臨,尤其對于農耕文明的東方文化,對于河流的崇拜,就是對土地、生命、祖先的敬畏。
以黃河長江做藍本,漢文化,在它的流經區域,不斷上演著變換交錯的歷史故事。陜西,這個黃河流域重要的流經地,有仰韶文化的半坡,商周文化的西岐,秦漢文化的青春,大唐文化的輝煌,更有漢字的發明者倉頡的傳奇故事。因此,華夏文化乃至亞洲不同民族語系的文化,皆可由文字的發明談起。
一、漢字源流在關中地區的完整呈現
(一)半坡文化 漢字雛形顯現
“人面魚紋彩陶盆”可以說是半坡文化的代言,這種具有特色的紋樣,反映了半坡人和魚之間的密切關系和特殊感情,也說明半坡人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追求和精神生活。而1952年發掘于半坡村的陶器上,還發現了二十二種符號,據推測,這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也就是說,祖先在生活的體驗中,用圖形、圖案的方式,在記錄著自己的足跡,也在用特殊的方式傳承者部族的文化。
從半坡彩陶圖案設計的記錄性、藝術性,早期字跡的雛形等等這些現象,都可見人類對于文字記錄是如此渴望,這也為我們揭開文字的發明提供了探索的依據。
(二)倉頡造字
“文祖”倉頡在秦川腹地以鳥獸足跡為靈感首創了28個字。這一發明,讓人們結束了物語結繩時代,正所謂“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華夏文明的記載,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倉頡這個傳說中創造漢字的史官,為華夏文化的傳承翻開了嶄新的一頁,秦川各處留有他的造字足跡也理所當然。就文字而言,倉頡首創“鳥跡書”,結束“結繩記事”的歷史,使人類從“洪荒蒙昧”走向文明發展。它既標志著一個“黑暗”時代的終結,又開啟了人類“光明”的紀元,更為今人追溯歷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二、文字對周秦漢唐的影響
(一)老子入函谷,周秦耀世祖
周衰秦興,秦公镈以其135字的銘文,講述了秦襄公等四代世系被賞宅受國之事,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就銘文字體而言,西周早期的金文從書體和書法風格來看,仍受甲骨文的影響,而晚期則以大篆體進行銘文雕刻。
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文字,其實在戰國時期已廣泛應用。而秦統一六國后,將小篆作為官方文字,將簡便字體隸書(即今楷書的前身),作為日用文字在全國推廣。
文字的統一,促進了文化交流。盡管各地區“言語異聲”,但因文字的統一,將文化的傳播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因此,秦推行的“書同文”在華文史上功不可沒。總之,正是這些文字的留存,才為今天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論支撐。
(二)漢宮未央,文化向外拓展
張騫從漢長安未央宮領取武帝西行文書出使西域,經河西走廊,在西亞和歐洲各國將漢的中原文明進行了廣泛傳播。同時,也將西至羅馬的貿易經濟、文化現象帶回大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史學家司馬遷稱贊張騫出使西域為“鑿空”即“開通大道”,而張騫也被譽為“第一個睜開眼睛看世界的中國人”。也就是說,中原文化的遠播,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也促進了世界文明的大融合。
“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V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睎|漢蔡倫正是在這種文書傳遞間看到了契機,發明出了便于攜帶而又價格低廉的紙張。這一發明,為文化的推進帶來了空前的影響,也為世界文明帶來了曙光。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的紙張,改寫了人類史,諸多文獻資料皆因書寫于紙張而得以廣泛流傳。
文字與紙張的契合為文化的傳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陜西洋縣蔡侯墓,至今仍有蔡倫造紙的全套設備供人觀摩。
(三)芙蓉行走 唐詩意趣
華語孩童,多數皆是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類的李白、杜甫詩句中,文化啟蒙的。而在芙蓉園的“唐詩峽”,總能在耳熟能詳的詩歌名句中,找到華夏盛唐的遺韻。
漢字,從它的發明到精彩的語言凝練——唐詩,走過了長長的文明發展之路。通過漢字,世界了解了漢族文化,而漢文化也作為一個民族橋梁,連接著各國的歷史與人文足跡。
孕育了漢文化、漢氣息的八百里秦川,是漢文化發展的根基和活水源頭,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片沃土。
三、倚重地緣優勢 培養學生對漢字學習的熱情
(一)場境學習:參觀與體驗
帶領學生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一次豐富的文化體驗。學生在參觀中不斷詢問、體驗和用眼觸摸,獲得了特殊感受。這穿越6000年的文化現象,并沒有讓他們有太多的陌生感,反倒是促使他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尋求文化印記,主動對接。
(二)游戲學習:活動與競賽
遨游漢字王國,和產生于4000多年前的文字對話,了解它的歷史、演變過程以及蘊含其中的故事人物,對于12歲左右的學生,是一種快樂的學習方式。利用西安的地域資源優勢,來一次“行走碑林”活動,讓學生在觸摸中感受漢字的獨特魅力。
在活動之初,讓學生從身邊漢字的“趣”字入手。通過猜字謎、猜成語、歇后語等游戲活動,開啟走近漢字知識、了解漢字起源的尋“趣”之旅。
之后,追根溯源,知道漢字發展的過程。
(三)思考學習:寫作與練習
學生參觀大唐芙蓉園之后,也深感于漢字運用的震撼。借著課堂教學,在詩歌單元,我們又接觸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等相關知識。
居于長安,漢語文化的許多故事都發生在這里。生于斯長于斯的我們可以將別人躺在書頁中的文字、歷史、文物,不斷翻閱、親自觸摸,逐一覽賞。用這種“旅行”的方式來學習,對于誰都是一個成長中的幸事。
文字,在八百里秦川以其獨特的方式開啟了文明的先河,又在一代代華夏兒女的傳承中發揚光大。直至今日,漢字依然影響著周邊族群國家的文化現象,營造著不同民族的精神家園。從秦川出發,再回到長安,遠去的歷史都因鐫刻的文字而不朽。文字是人類文化的瑰寶,也是后世繼承者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