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瑩
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每個教學工作者努力追求的主旋律。要打造屬于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充滿活力,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課前預設、有效生成、課后反思,即高效課堂三部曲。
一、課前預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預立,不預則廢。一節成功的數學課離不開課前充分的準備。如何做到有效備課?關鍵在于: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練習。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載體,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編者的意圖,明確所授內容在本冊、本章節的地位與作用,與前后知識的聯系等。深刻理解所授內容的三維目標、重點及難點。并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敢于質疑、變通和創新教材,讓教材更好地成為學生探索知識奧秘的工具。教師只有讀懂、讀透教材,在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
有效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把學習當成灌輸。教師應努力使課堂成為喚醒學生活力的舞臺。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驗,了解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經驗、情感因素、個性差異等。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預設學生對學習的困難,思考如何突破難點,采用什么教學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總之,備學生就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教與學是雙向活動,教師如何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財富,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有效地學習,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備教法是有效備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對教學過程中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實現預定目標的預測和設計。教師必須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接受能力等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遵循教學方法的科學規范,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在有效備課過程中,除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應備練習。“備練習”往往不被教師重視,在習題的設計和使用上,很多教師都是原封不動地選用教材及配套作業上的習題,或者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而不做任何調整或修改。這樣盲目地選用習題,使練習題難以發揮最大的教學價值,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在備練習時,應考慮設計的練習是否與教學內容相符,是否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練習的數量、形式、難度、編排順序是否適合學生的特點。練習的設計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有層次,有拓展。教師只有精心地備好練習,才能讓練習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將課前預設有效地生成,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保障
課堂就像一個舞臺,“課前預設”是一個劇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能否把“劇本”的內容在“舞臺”上成功地演繹出來,還需要看“導演”的本領。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以及應變能力,才能達成預設,促其生成。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表達,是教學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就如講一個故事,如果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講述,故事就會顯得娓娓動聽,讓聽眾覺得是一種享受。而用平淡的語言去講述,可能無法喚起聽眾的興趣,兩者收到效果就截然不同。數學課本來就具有抽象性,如果課堂教學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認真聽講。相反,如果教師能使用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語言進行教學,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將會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課堂上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組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教師通過管理課堂秩序,集中學生注意力,建立和諧的教學環境,幫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一種行為方式。它是課堂教學的“支點”,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教學,管理好課堂秩序,保證學生學習精力的有效投入,才能讓預設得到升華,讓教學活動充滿生氣和活力。然而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按照預設好的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上隨時會有所發現、有所聯想,也可能產生困惑、偏解等。課堂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課堂上難免會發生一些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致使教師的計劃受到沖擊,要保障教學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教學效果不受影響,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也就是教育機智。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的應對方法,讓課堂教學質量更高。
三、課后反思,是高效課堂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超越自我的階梯,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動力。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抽出時間回顧、梳理及剖析自己的教學亮點及不足之處,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創設的教學情境是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得當,課堂節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課堂氣氛是否活躍,預定的目標是否圓滿完成,教學效果是否明顯等。通過記錄、分析總結,使自己的教學優點得以升華,缺點和不足得到修正。“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教師只有敢于剖析自己,勇于突破自己,才能讓自己向更高的臺階邁進,才能讓教學活動不留遺憾。
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學工作者追求的主旋律,實踐表明只有充分彈好“課前預設、有效生成、課后反思”,這三部曲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