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寶洧
一、中學生的思想觀念與過去不同
當代學生基本上都是零零后, 他們的觀念早已和我們的迥然不同。他們是最幸福的一代,但是他們也面臨著諸多壓力,他們的身心發展和思想道德還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
(1)社會公德意識、責任意識淡薄, 自律能力較差
受社會功利主義影響, 當代中學生社會公德意識、責任意識淡薄, 對個人、家庭、公共生活領域的道德規范知之甚少,或知而不行,不遵守公共秩序和安全, 隨意破壞環境, 缺乏社會責任感,凡事過于依賴別人,他律情況好,自律情況差;缺乏誠信,人際關系趨于復雜化,校園交往平淡疏離,社會交往趨于功利化。
(2)價值觀、人生觀模糊不清, 是非、善惡、美丑不明
部分中學生個人主義表現較為突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盛行, 有些中學生受到社會上不良文化傳播的影響, 混淆了虛擬與現實、是與非、善與惡的界限, 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 漠視生命, 暴力傾向嚴重, 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明顯出現了錯位。
(3)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丟失
當代中學生的自我意識呈膨脹趨勢,追求生活目標呈世俗化和功利化傾向,有些學生不顧家庭實際困難,講究吃穿享受,盲目攀比,給家庭生活造成了極大的負擔;有的沒有尊老愛幼、團結互助的概念。在外,利益發生沖突時,維護個人利益,勇字當先,完全不顧社會公德和他人利益;在家,不體諒父母,“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完全依賴父母。勤勞、節儉、尊老愛幼、團結互助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精華部分正在這一代青少年學生中慢慢的流失、消散。
二、產生問題的原因
(1)家庭環境問題
一部分農村家庭為了解決了溫飽問題,外出打工,對孩子的成長無法輔導教育,而且農村家長的文化水平不高以及對教育缺乏正確理解、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的缺乏也是影響孩子思想健康的重要原因。
在農村,一部分家庭隨著的收入增加,生活環境相對優越,就會對孩子過分寵愛,所以在這種家庭環境下勢必會使孩子形成偏執、自私、冷漠或急躁、脆弱等心理和性格。還有部分失去單親、雙親的孩子,性格頑劣古怪,膽小自卑。有些家長本身就有思想品德問題,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子女。家庭教育的欠缺或錯誤,極容易使子女產生道德錯覺,對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構成沖擊。
(2)學校教育問題
學校普遍重智育輕德育,忽視思想道德教育。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使一些教師把精力放在“尖子生”身上而放松對“差生”的關愛和轉化工作,甚至會把“差生”當作影響升學率的包袱加以歧視,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初中課程設置,教材內容沒有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一些“后進生”對難度較大的教學內容聽不進、學不懂,于是產生升學無望而厭學、輟學。
另外許多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重視不夠,心理健康教育有名無實,流于形式。并且,心理健康教育實施過程中德育化的傾向非常嚴重。表現在不能正確區分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間的界限,把心理健康教育當作了一種思想政治工作,以致于在工作開展中移植、套用以往德育的方法和手段。使得心理健康教育陷入機械灌輸和說教的境地,缺乏應有的策略和功效。
(3)社會影響
現代社會的各種新鮮事物、新生事物以及各種誘惑如海潮般向學生涌來,由于年少,他們看不到社會發展的主流,又無力取舍,那些浮躁表面的東西沖擊了他們的思想和心靈,使他們意志消沉,情緒低落,其非智力因素受到了嚴重影響。如青少年沉湎于網絡中, 混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浸泡又怎能靜得了心去走進課堂呢?
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的建議
(1)學校
我們應該在創建學校環境的同時,下力氣去塑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班級文化等軟環境,讓學生真正享受到學校給他們帶來的無窮快樂。同時強化思想品德教育氛圍, 努力做到“ 環境育人”。要充分利用學校特點, 整合教育資源, 加大校園文化建設力度, 利用學校各類宣傳工具, 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優化學校育人的人文環境。以良好的校園育人資源和文化環境,推動農村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2)老師
廣大教師切實要轉變觀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和學生觀,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以人為本, 以探究的、互動的、研究性的學習方式,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學生親身體驗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對提高學習效率的重要性。鼓勵學生平時注意觀察和思考、善于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廣大教師應多注重人性化、情感化、多樣化,重視習慣的養成,潛移默化地達到育人的目的。廣大農村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反思教學實踐、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轉變和更新家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為孩子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民主、平等的環境。
(3)教育內容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加強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設,培養青少年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進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認識,使廣大青少年能明辨是非,自覺踐行社會公德。豐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內容,優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內容上,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榮辱觀中的要求去規范中學生,逐步培養他們的榮辱觀和愛國精神、團結拼搏精神、無私奉獻精神;方式方法上,力求做到方法多樣,形式活潑,不拘一格,已取得實效為佳。
青少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 民族的希望。他們思想品德好壞,關系到祖國的榮辱、民族的興衰的大問題。思想道德教育本身是一個系統工程, 需要各個環節緊密協作, 密切配合。家庭、學校、社會要齊抓共管,共同參與,人人關注,充分發揮整個社會的整和功能,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確定正確的教育指導思想,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進一步凈化社會風氣,優化社會育人環境,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以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青少年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