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萱
一、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美國女作家、教育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莎莉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他的良師益友,二人相處達50年之久。在大學期間,海倫·凱勒寫了第一本書《我生命的故事》,敘述她如何戰勝病殘,不僅盲人而且給成千上萬的正常人帶來了鼓舞。還寫了幾部自傳性小說,如《我所生活的世界》《從黑暗中出來》《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們充滿信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她又訪問了多家醫院,慰問失明的士兵。她受人們的尊敬。1964年,她被授予美國公民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又被推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二、創作背景
20世紀,一個獨特的生命個體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就是海倫·凱勒,一個生活在黑暗中卻又給人類帶來光明的女性,一個度過了88個春秋,卻熬過了87年無光、無聲、無語的孤獨歲月的弱女子。然而,正是這么一個幽閉在盲聾啞世界里的人,畢業于哈佛大學,并用生命的全部力量處處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為殘疾人造福,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人物。創造這一奇跡,全靠她一顆不屈不撓的心。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是海倫·凱勒。海倫·凱勒就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的作者,她雖然自幼失明,卻榮獲過美國公民的最高榮譽——總統自由勛章,還曾被選為世界十名杰出婦女之一。
三、內容梗概
經典片段閱讀:
1.莎莉文的到來
老師安妮·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那是1887年3月3日,當時我才六歲零 九個月。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我不能不感慨萬分。
(省略以下3段文字)
提出問題:(1)文中海倫急切盼望光明的原因是?
(2)海倫.凱勒在1887年3月3日認識了安妮.莎莉文老師。她說“1887年3月3日,當時我才六歲零九個月”,為什么她會記得這樣清楚?
(3)海倫·凱勒怎樣認識了安妮·莎莉文老師?這位老師對她有著什么樣的影響?
教師點撥:
1.文中海倫急切盼望光明的原因是:
(1)身患失聰、失明殘疾
(2) 內心迷茫、苦惱
2. 因為這一天對她來講太重要了。老師安妮·莎莉文來到她家的這一天,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莎莉文老師改變了她以前的生活,讓她從憤怒、苦惱、迷茫中走出來,變得自信、樂觀,使海倫的精神獲得了解放。
3. ①海倫6歲時,在其家庭醫生的協助下,她的父母邀請柏金斯盲人學校的安妮·莎莉文老師作為海倫·凱勒的啟蒙導師。②莎莉文老師開啟了海倫智慧和情感的大門,讓海倫獲得了生命的意識和感情,擁有了求知的美妙感受。莎莉文老師引導海倫親近自然,在與自然的相處中感受到自然的偉大和世界的美好。她還引導海倫從“能觸摸的東西”中獲得思維的提升,“領悟到抽象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師再塑了海倫的生命。
2. 林中散步
我們誰都知道自己難免一死。但是這一天的到來,似乎遙遙無期。當然人們要是健康無恙,誰又會想到它,誰又會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飽食終日,無所事事。
有的時候,要是人們把活著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該多好啊!這就更能顯示出生命的價值。如果認為歲月還很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我們對生活就不會總是充滿熱情。
(省略以下6段文字)
請你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將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陽再也不會從你眼前升起,你又將如何度過這寶貴的三日?你又會讓你的眼睛停留在何處?
(1)第5段寫朋友從林中散步回來,回答說“并沒有看到什么特別的東西”,其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第2段中說“如果認為歲月還很漫長,我們的每一天就不會過得那樣有意義、有朝氣”,那么,“我們的每一天”應如何度過才有意義,才能“更顯示出生命的價值”呢?
(3)在第7段中,作者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從這一假設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寫作意圖。請簡要談談你對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
教師點撥:
1.那點綴世界的五彩繽紛和千姿百態在他看來是那么的平庸。(他對眼前所見熟視無睹)
2.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
3.作者的用意在于,告誡人們要珍惜大好光陰,不要虛度年華;啟迪人們注意“用眼睛”,認真審視社會,審視生活,欣賞生活的美,陶冶自己的心靈。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主題思想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通過一個失去聽力視力的女孩對世界以及對自身價值的探索與思考,對生命發出了美麗的疑問。無疑,她無法看見有色彩的世界,但是她卻可以感受多種色彩,感受生命的奇妙。這部小說的作者海倫·凱勒女士是一個意志堅強、對世界充滿愛與感激的人。這本書告誡這世界上的所有人:我們應當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努力讓我們的生命變得有價值。
六、小結及作業布置
馬克·吐溫說過,19世紀出了兩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是拿破侖,一個就是海倫·凱勒。希望同學們能學習海倫·凱勒堅強、樂觀的精神,鍥而不舍。
反饋:
本課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展示經典文段,引發學生思考。“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到來前海倫的情緒怎樣?”“海倫·凱勒怎樣認識了安妮·莎莉文老師?這位老師對她有著什么樣的影響?”“林中散步說明了什么?”當然,如果能通過名著片段對比,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