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水連
“技術引領創新”“技術推動進步”“技術促成發展”是進步、發展、創新又推進技術。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關系實現從輔助、整合到融合的三個飛躍,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有到好,從好到優的發展,勢必向特進軍,我們要做的不是回避、拖延、應付,而是接受、應對和創新。
一、從網絡論文看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絕大多數論文在提到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時有致性的表達,那就是用之預設情境、激發興趣、豐富材料,在具體做法上無非播放音頻、視頻(動畫)、圖片或搜集資料,而學生只是一味地接收或接受,或者教師大包大攬,或者放任學生而為,而無論老師還是學生為之均大多只是照搬,無非是把網絡當成資料庫或把信息技術當成教具而已。絕無教學主客體間的交互作用或曰對話。如此,“所謂多媒體和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不過是‘以錄像代講解、以錄音代講解、以屏顯代板書而已。盡管這些教學設施和手段使課堂教學內容呈現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特點,可是在課堂教學策略、教學方法的創新方面卻存在明顯不足,只是傳統教育思想、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電子化、聲像化翻版而已。”所謂的預設情境,無非是利用聲像手段吸引眼球,實施“機灌”,先入為主地把教師的體驗、情感強加于學生頭腦或心理中,并且是在文本接觸之前。其結果是學生或進入了特定情境或流于聲像的個人體驗,而對于文本則棄之不顧,學生似乎在學習感受聲像作品而非文字文本,語文也就被束之高閣了。所謂的激發興趣無非用大量五顏六色的圖片,甚至播放音樂,以此來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神經,活躍和調節語文課堂教學氣氛。學生興趣很高,但多是對多媒體信息技術本身感興趣。其結果導致學生的興趣點不是集中于語文學習內容本身,而是更多地集中在這些圖片、音樂及多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操作上,從而忽略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質內容。而所謂豐富材料則“無非一方面,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查閱和掌握有關語文知識;另一方面,學生可以借助網絡,獲得一些教師也不曾掌握的知識。”而無論那個方面,學生都只是容器,而弊端明顯,如學生本來要動一番腦筋來深入理解的疑難點用不著勞神費力了;本來要在腦海中馳聘、想象的畫面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聯想、想像無由調動也不必再存在了;本來要動手或以身體體驗而獲取的經驗被屏幕上有趣的動畫取代而學生也不能親躬以致紙上得來終覺淺了;本來要通過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討論或人機之間的“對話”來完成的任務變成了學生對資料或材料的全盤接收與接受甚至是老師的權威“灌”給了……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本該“拿來”的全是“送來”“拋給”了。無形中,學生操作、實踐的機會被剝奪了,學生想象的翅膀被折斷了,合作、探究的樂趣給剝奪了,獨立而深入思考的時間不知哪去了。
二、對話,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出路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在意義建構中學會學習,要注重其獨特體驗,要構建平等的教學關系,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話教學作為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方式,不是一般意義上所理解的以純語言性的對話活動為手段的教學方式,而是以主體間的情感交流、心靈溝通的對話精神為原則的教學方式。對話不僅僅是狹隘的你問我答的言語交談,而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各自向對方敞開心扉和充分交談的活動,課堂對話教學中師生關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充滿愛心的雙向情感交流和心靈溝通的關系。對話教學改變了師問生答的單向授受模式,代之以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答方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由被動受問者轉變成了主動發問者,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和自主探究者、發現者。社會建構主義認為“對話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有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對話鼓勵創新,鼓勵與眾不同,在各種思維的碰撞中,又促進了新的創新。
因此,我們不難認定,對話是我們在語文學科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的必由之路。也必然衍生出在語文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要注意以下幾點策略。
一是教學中應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求精神,使直觀、形象的畫面為學生唇槍舌劍的辯論提供保證。為此,預設情境應改為創造情境,由學生在自讀文章的基礎上有差別地活動及有創造有差別的成果,然后,將成果用于課堂比較分析,從文本中深挖整理出鑒別的支撐;激發興趣擬升格為培養興趣,發動學生由著本有的興趣取向或偶感的興趣點,在探究原文的基礎上自我表達,其成果則宜充分地發展或展示,以期在這一過程中鞏固興趣或培育興趣而最終借助時間的作用培養興趣。
二是教師在進行多媒體教學課件設計時也應當在“啟發點撥”學生方面下工夫。學生能夠理解的內容,要簡化。對學生難于理解的學習內容,也不能一下全部利用教學課件演示給學生看,而應該在教學過程中留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注意逐步引導和啟發學生去主動探索和積極思考。為此,豐富材料則可引導學生學生批判與繼承,力圖在材料中發現疑點,找到分歧點,探索空白點,甚至激起爭論點,以充分“對話”充分發揮材料(網絡資源)的功能,培養學生的批判思維、逆向思維,真正實現還思考于學生。
三是利用網絡的交互功能,在虛擬情景中,進行人機、生生交流,學生互相討論,達成生生、師生思維的碰撞、智慧的綻放;在學生學習交流中達成學業的共同提高,能力的共同增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