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素明
跨入二十一世紀,人們談論最多、最響亮的名詞——“素質教育”。面對二十一世紀社會信息化、經濟跨國化、競爭綜合化的時代發展趨勢個哦,如何迎接新世紀經濟和科技的挑戰?各國都把教育改革看成是走向未來的成功之路,教育改革備受關注。
我國教育在從“應試”轉向“素質”教育的今天,國家領導深刻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什么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它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學文化和身體、心理、勞動技能素質、培養能力、發展個性為目的的基礎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來講,素質教育是符合教育規律的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那么什么是創新教育呢?創新教育實際上對人的創新思維這種特殊思維方式的培養。這種思維方式與抽象邏輯思維不同,它是一種帶有生動形象和直覺性的認識過程,其結果是在人的頭腦中形成新形象。
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人才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作為一名音樂工作者,自然對音樂教學倍加關注。法國大文豪雨果說:“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一把是數學,一把是文學,一把是音樂,”前兩者早已被人們普遍認識,并加以實施,而音樂還處在逐步的認識過程中。
五十年代末,前蘇聯成功的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震驚了世界,也震驚了白宮。美國派出了專家學者考察團赴蘇聯考察,其落后與蘇聯的原因終于找出來了,問題就出在教育上。尤其是音樂教育遠遠落后于蘇聯。在莫斯科兩人當中就有一人學習樂器,而業余的音樂學院就有一千多所。針對這一現象,美國哈佛大學的《零點項目》研究工程,由美國著名哲學家尼爾森.顧德曼在哈佛大學研究院發起。研究組成員中有6位博士、10名專職研究助理。研究組周圍還聚集著大學生、藝術家、志愿人員。主要對美國過去的教育中藝術教育認識不足,藝術教育的研究理論幾乎為零的現狀進行大量的研究論證。這是一項在人文領域里進行的多科學的綜合性研究,全部工作圍繞著一個主題:“藝術是大腦思維”。也就是說藝術需用腦,需用思考尋找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項劃時代的研究成果極大地影響了 美國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包括理工科大學在內的綜合性大學,80%以上的學校都設立藝術學院、藝術系或音樂學院、音樂系。這項課題的研究成果成為美國現代工業社會的文化轉型的重要標志。
60年代末,日本看到美國在尖端科學領域的突飛猛進,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們紛紛尋找其中的奧秘,最后發現本國的教育結構不合理,科技人才缺乏必要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從而影響科學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于是日本的教育進行了的的改革。日本最著名的“東京國立音樂大學”設立了音樂教育系,在校學生四千多名,而音樂教育系的學生就占1/2,期中還設立“幼兒音樂教育系”,該校音樂教育系的教育計劃面向普通音樂教育,本科畢業生除了擔任中小學的音樂教學,還有到幼兒園從事音樂教育,具有當今世界4大音樂教學體系之一的鈴木先生就提出“零碎音樂教育”也就是著名的“母語音樂教育法”,讓孩子從零歲開始聆聽音樂,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孩子的視聽得到了人之初最美好的教育,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育,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由于日本的國民教育中加大了包括音樂教育在內的音樂教育藝術教育的成份,國民的綜合素質,人們的精神面貌及創造才能得到極大的提高。70年代,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騰飛。
在我國由于歷史原因,我們的教育體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升學考試成了各級教育部門和各級學校的沉重包袱。美育課被視為‘小三門,中小學的音樂、美術可被任意占用,形同虛設,音樂出現斷層想象。”這極不利于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大科學家達爾文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聽音樂,很可能影響他的智力發展。”可見,音樂教育在我國素質教育中起著重大的作用。
要深化音樂教育改革,我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必須明確音樂教育目標
為培養和提高國民素質,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人 的創造性。這是建設跨世紀強國的需要。當今有些志士仁人認為“創造性”題的太高,教學中難以實現,因此導致了教學法中沒有學生創造思維的培養,我們必須看到音樂教育的特殊思維作用,把創造力培養作為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
2.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落實課堂中以“學生學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帶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開動腦筋,會搜集整理資料,會挺聽賞鑒賞音樂,不但“學會”,而且“會學”。
3.充分發揮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音樂教育中,演唱、演奏離不開想象力,音樂欣賞中的想象力更重要。教師應幫助學生學會欣賞音樂,讓學生在廣闊的藍天中展開學習的翅膀,自由的翱翔。
4.改變傳統的教學結構,建立“以活動為主”的課堂結構
想象是在實踐活動中發生,音樂的所有能力也只有通過教學實踐才能獲得,組織學生進入以活動為主的教學結構中去,教學活動包括;欣賞活動,演唱,演奏活動,游戲律動活動,思維辨析活動,創作想象活動;活動形式有:個人的,小組的,集體的;學生在活動中活動知識,增強能力,享受成功。
5.發展國外的先進教學模式建立我國的多種教學模式
美國多年來將多種外國先進的教學(奧爾夫德國人)(柯達伊匈牙利人)(達爾克羅斯瑞士籍)吸收到本土并結合本土音樂進行創造和發展。我國有豐富的民歌,歌舞,器樂曲,戲曲,曲藝等,這些豐富的藝術財產經過篇幅篩選梳理,改編成為實用教材,那豐富的民族打擊樂器,更給我們教學中提供了多種節奏樂器,我們也應用多種教學模式,鼓勵老師的積極性與創造性。
提高素質教育,深化音樂教育改革,是一項偉大,光榮而艱巨的工程,我們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都應投身到改革的實踐中來,為加速培養人才,盡個人微薄之力,為音樂教育事業做出最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