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正店 熊開軒
知識經濟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今天經濟的發展將主要取決于知識的產生、進步與創新,取決于民族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就賦予教育—--當然也包括勞動教育—-以新的歷史使命,根據勞動教學的特點,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勞動教學中,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環境——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環境
靈動的心只有在自由的思維空間中才能誕生,因而教
師在教學中必須著力營造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在其中縱橫千里,任意馳騁。利珀認為:“寬松和生動活潑的氣氛,可以使情緒具有動機和知覺作用的積極力量,它組織、維持并指導行為。”在課堂教學中營造生動活潑的氣氛,建立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寬松、和諧的環境下學習,學生才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感情的機會。因此,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前提。
例如,第一冊教材《折紙飛機》一課。一開始,學生就見到了課本上的各種各樣的飛機:有運輸機也有戰斗機,不但精美好看,而且還能在天上飛翔。此時,學生心里就產生了愛慕之情,由此產生了想自己親手折疊一個的想法。當出示課前折疊好的比較漂亮的幾種紙飛機,并在現場表演時,學生更是興趣盎然,躍躍欲試。由此可見,這種情境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指導手工制作,培養創新意識
一位教育家說過:“兒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人類肢體中重要的一部分,手的使用,手的活動方式,手的操作技能,手的靈活程度,同時也是智力技能的體現。動手能開發大腦,使大腦皮層結構完善。勞動課的手工制作,包括紙工、泥工、木工、竹工、金工和工藝品制作等,這些制作操作簡單,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他們學起來很感興趣,有利于培養其創新意識。
如教學“制作泥鴨”一課,課前讓學生準備足夠的橡皮泥,教師也準備大量的橡皮泥和粘土,并讓學生仔細觀察幾種動物形態。課上先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質疑問難,并帶著問題看錄像。學生通過看書、看錄像,初步了解制作泥鴨的方法,然后經過教師示范、重點指導、學生模仿、獨立操作、強化練習、巧手表演、作品展示、師生評價等環節,學生的情緒越來越高。這時我就因勢利導,啟發學生:你最喜歡那種動物?請用橡皮泥制作出來;也可以大膽想象,用橡皮泥或粘土制作其他物品。最后學生通過想一想、試一試,很快制作了幾種小動物,還制作了一些茶具、炊具、飛機、輪船、機器人……許多同學在審美造型上作了獨特的發揮,頗有創意。
當學生在課堂上學會“縫小手帕”后,我就指導學生在手帕中間繡朵花或繡上班級、姓名等;當學生掌握了幾種手工針法后,我就讓學生回家用緝針、豎向平針做一雙自己的鞋墊,用緝針、扦針縫沙包;當學生學會幾種毛線紡織針法后,我就讓學生紡織各種各樣的小針包、小掛毯、小圍巾、小手套等;學了”制作繩拍”,制作鐵絲衣掛后,我讓學生在家想辦法做幾件精致的家庭日用品。我還充分利用了教師與家長聯系的勞動卡片,讓家長填寫學生一周內的手工制作情況,及時得到反饋信息。有條件的家長送給教師,用以進行勞動教育。還有不少的家長主動向老師反映,通過勞動教育,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現在變成了家庭中的小主人、小巧手。
三、提倡自制學具,鼓勵創新精神
創新,從個人活動的角度來考察只要相對于自己的過
去來說是新穎、獨特的,具有突破性就是創新。從這一點上看,創新能力是每一個人都應具備的,是時時可見,處處可有的,也是可以培養的。因此,我在勞動課教學中,無論是課堂練習,課后延伸,還是課前準備,都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和條件,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和新穎的設計。
比如,《折紙飛機》一課。導課后,引導學生看課本上的圖示。老師邊講解邊示范,學生邊聽邊模仿。當教師演示一遍和學生模仿一遍后,提出問題:折疊順序是什么?折疊要領是什么?是正折還是反折?讓學生一邊討論,一邊從頭到尾的折疊一遍。這樣,使學生完整地掌握了折疊紙飛機的過程,增強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四、成果評價——鼓勵創新精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
力量,是繼續學習的一種動力。”在勞動課的教學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參與學生活動中享受成功的喜悅,能鼓舞其創新精神。
比如《折紙飛機》一課,每個學生的飛機折疊好以后,把每人的作品放在一起,比一比,評一評,看誰的飛機折疊得最好。評選出好的作品以后,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同時讓折疊好的同學講解折疊方法,教給全班同學,讓全體學生掌握更多的折疊方法,這時做的不理想的同學,找到了缺點,可以再做一個理想的,心里也就有股學會和成功的快感,又增添了一份勞動樂趣。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另外,可組織學生到操場上進行飛機試飛實驗和比賽,看哪位同學的飛機飛得最遠。被評為優勝的,予以表揚鼓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成功欲和成就感,鼓勵其創新精神。
五、在課外延伸活動中鼓勵學生創新
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阻礙是“迷信”,只有使學生的思想解放,掙脫束縛,才能閃現出創造的火花。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要注重課外的延伸與拓展,為學生的創新提供廣闊的天地,讓學生們的聰慧與靈感在課余天地里得到淋漓盡致地展現與發揮。
例如,當學生掌握了紙飛機的折疊順序和要領后,啟發學生:“今天我們學習了折疊紙飛機的方法,自己折疊紙飛機真好玩,請同學們在課下自己設計一架飛機,并把它們折疊出來,看誰折的飛機又精美又好看,又飛得最遠。”通過課外延伸開展的這項科技活動,學生樹立了創新發明意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地位,達到了教師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之目的。
總而言之,勞動教學中,只要能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環境,指導手工制作,培養創新意識,提倡自制學具,鼓勵創新精神,成果評價——鼓勵創新精神,在課外延伸活動中鼓勵學生創新。那么,學生的創新能力一定能得到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