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玉銀 青秉存
當今社會,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國家領導在科技大會上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這一重要指示,豐富了素質教育的內涵,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指明了方向,教育不僅要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更需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下面結合本人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做法和體會。
一、在情境中激發創新動機
“興趣乃導師也。”強烈的學習興趣是創新的先導,是探索求知的內在動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就是好奇好動,因而教師應善于抓住這一特征,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愉快的氛圍,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創設適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讓每個學生都能從他的最佳起點出發,積極主動地學習,是優化課堂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學中可以采用講故事、比賽、游戲等形式,創設“沖突性問題,趣味性問題”等的探索情境,造成學生強烈的求知心理懸念,從而使學生在心理上,由好奇到產生興趣。
二、在討論中提供創新空間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大力提倡討論式學習方法,主張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精辟名言。他說:“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學,主要不是把現成的結果教給學生,而是把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學生就可以受用一輩子。”讓學生學會討論,敢于和善于討論,最終促使學生把“顯外”的學習活動轉化為“內部”的智力操作活動,成為自覺的學習行為。圍繞某一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爭辯,讓他們各抒己見,互相啟發補充,使問題得到完善的解決。
互動式的討論交流可以激發興趣,開拓思路,有利于創新意識的發展。數學課堂教學中,既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現知識內在規律,又要使學生學會探究,發現知識內在的聯系。
三、在質疑中形成創新意識
《小學數學新課標》中指出:數學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提出自己的獨立見解”。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發現疑問、大膽質疑、探果索因、追根問底是他們創新的開端。學生質疑問難的過程,是主動積極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措施。在導疑過程中,教師首先要創設民主、平等、尊重學生人格的教學氛圍,給學生創設敢于提問的環境;教學時語言要親切、生動,對學生提出的疑問,不管是有價值的還是沒有價值的,是簡單的還是難以回答的,教師都要認真對待,態度要熱情、和藹,切忌在答疑時冷淡、譏諷,也不要匆匆應付,甚至回絕。其次要培養學生“會問”。當學生消除了質疑的心理障礙有膽量問時,并不等于就能“問”在重點處、難點上,問得恰當好處。此時的關鍵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問”的基本方法,學會把學習過程中有價值的疑難問題提出來。實踐證明,通過質疑,激發了學生的認識沖突,使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從而有效地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通過質疑、釋疑,就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在求異中培養創新品質
“孩子的大腦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機器,而是一把需要點燃的火把。”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沖破定勢思維,對產生問題的可能性條件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思索,想出不同尋常的答案是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要途徑。對學生求異品質的培養,必須在教學中對學生思維層次要求更高;思維反應要求更快,思維方式要求更靈活;思維內容要求更豐富。
這樣教學不僅實現了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有機結合,而且激發了學生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多中選優,好中求佳的獨創性。學生具有獨創求異,刻意求新思維品質,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足夠的重視,并在實踐中組織學生對它的特殊性、普遍性進行研究、鑒定、評價,提倡運用于數學學習過程中,使求異思維品質逐漸形成,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在實踐中發展創新能力
在課堂上要注意引導學生尋找規律,舉一反三,培養思維的廣闊性。不僅要使學生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如,在教完“圓的周長”后問:校園里有一棵粗大的榕樹,誰能想個辦法,知道這棵榕樹一米高處的直徑?學生又一次進入了思維的高潮,想出了“既保護了樹木,又求出了它的直徑”的方法,這樣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教師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舉一”后的“反三”,善于抓住有利時機加強對學生的訓練,使學生在實踐中逐步形成創新的技能。
總之,有創新才有進步;有創新才有發展;有創新才有實力;有創新才有騰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能力是時代賦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為根本,既要正確的啟發、引導、訓練,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的條件,又要相信學生,樹立人人都有能力創新的意識,把自主探索數學問題的權利留給學生,使學生在創新中求知,逐步培養創新意識,進而形成創新能力,這即是教育的目標,教育的歸宿,同時也是小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靈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當今社會對人材的要求為目標,從遠處著眼,近處著手,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具體落實到數學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精神,把下一代培養成為思維靈敏、判斷準確、主意巧妙的智人,使下一代成為適合當代社會開拓創新的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