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柳娟
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強調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持久動力,沒有創新的民族是難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而創新的關鍵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長又靠教育。我國人才的成長大都落在教育工作者的肩上。作為明日之教師,取而代之的將是創新型的教師。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為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那么,如何實現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做21世紀新型的教師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努力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真正確立起與新課改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
要成為一名創新型的小學教師,必須努力學習科學的、堅實的教育理論,這是實施創造教育的行為基礎和指南。“教師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師自身對自身的評價和教師自身的自我改造。”開展創造活動,教師是關鍵,只有創新性的教師才能培養出有創新才能的學生。因此,搞好創造教育的當務之急是提高教師對創造教育的認識,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雖然傳統的教育觀念已不可能完全適應當今信息化創新性人才的培養,但是我們并不否認其精華部分。對其好的部分我們要揚其長,而對陳舊的部分我們要避其短,充分運用辨證唯物論去分析和鑒別傳統的教育觀,以便更好地樹立新的體現素質教育的教育觀。
簡單地說,素質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生命質量為旨趣的教育。它明確地把教育和人的生命發展聯系起來,表現了教育活動的根本意義。教育部陳至立部長指出:“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是改變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要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性為主。”實施素質教育,學生所需要的知識已不再是亙古不變的舊知識。對此,教育需要創新,學生需要探究性學習。無疑教師要放下知識“傳遞者”的架子,平等地參與到學生的學習中去,要把自己轉變成為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那么,教師必須善于學習,潛心研究,勇于創新,能疑人所不疑,想人所未想,敢于對被人們認為是完美無缺的定論持懷疑態度的求異思考。不要得了教師為“蠟燭”的美譽之稱而只是“付出”,卻忘了“充電”。如果不改變舊的教育觀念的教師,充其量只是一個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這樣的教師,只是受制于“講解式教學”和“接受性學習”,對未來素質教育的根本宗旨審視欠缺,勢必會影響學生人格和個性的發展。為此,要實現傳統型教師向創新型教師的轉位,首先必須轉變教育觀念,要富于探索、有創新意識,注重運用理論去指導教育教學實踐,在教育教學中不斷地進行探索、研究,不斷地總結反思,以獲得更深入的理性認識,逐步建立起與新課改相適應的體現素質教育精神的教育觀念,從而推動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的教師,才是21世紀社會培養人才所需要的新形象教師。
二、改變傳統社會培養人才的教學過程、方法,從“接受型教學”向有活力的“創新型教學”轉變
在傳統教學中,突出師道尊嚴,學生被束縛在老師、教材、固定的時間、空間、課堂的圈子中,就是一鍋清水湯,喝不喝由你,不敢越雷池半步,評價學生也以作業、考試“分數高低”為準則,不允許有任何新跡象出現。長此以往大大扼殺了學生創造性的發展。所以,我們必須改變這種狀況。那么,如何進行“創新型教學”呢?下面淺談我的幾點看法。
第一,以人為本,營造自由、民主、愉悅的教學氛圍。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此語道出了創造力產生的必要條件。心理學研究也證明了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的發揮;第二改變學習方式和組織形式。教師可采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給予信任,減少規定,鼓勵學生尋找答案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正如魯迅先生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們常常想到月球上的境界,想到地下面的情形,想到昆蟲的語言;他們想飛上天空,他們潛入蟻穴……。”即孩子是充滿“幻想”的,要注重這一點,使他們養成飛躍思考問題的習慣;第三當學生遇到困難時,不能直接告訴結論,而是盡量倡導學生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評價,使集體的創造力得到發揮;第四,及時做好形式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觀察學生的行為變化,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抓住每一個閃光點,為他們揭示某種新事物提供機會。
三、樹立“終身學習”觀念,積極參與科研活動,不斷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科研能力
“進行終身自我教育,這對教師來說是一種義不容辭的神圣職責。”以往的接受性學習,教師常以“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自勉,這種接受型教育是以農業社會和傳統工業社會對人才素質的需求為基礎的,一次性學校教育可以應付人一生就業和謀生的需要,教育的實質是學校“充電”,社會“放電”。而在今天,這種觀念已經不合時宜了,不在是師生的傳遞關系,而是互動關系,教師不但能夠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而且要同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認識和交往。因此,僅有“一桶水”是永遠不夠的,要做“一條常流水”,常用常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如果不實施有效的繼續學習計劃,面對新的課程改革、教材更新,“徒有慕魚情”的慨嘆將由古代詩詞的詠唱演變成悲劇性的現實。為了適應新的課程要求,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為了在學生中重塑自己的形象,教師應當關注自己知識的更新,文化品位的提升,主動進修教育理論,主動學習。不應是他律的強求,而是自我心理的渴望。只有持之以恒的學習,“終身學習”才不會只是一個號角,一種擺設。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總的來說,創造教育是當前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力軍,也是教育教學改革的急先鋒。怎樣教學能使學生人人敢想、敢說、敢于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樹立“處處為創造之地,時時為創造之時”的教學觀念。為樹立每個學生都具有創造力的信念,形成學生勇于質疑,勇于探索的精神,我們教師要做出積極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