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蘭
提高全民族素質,實現中國夢,應從兒童抓起。今天的兒童21世紀的主人,幼兒素質教育工作尤其重要,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曾多次提到,素質教育應從幼兒抓起,為了提高保教質量,促進兒童體、智、德、美諸多方面全面和諧的發展,培養和發展認得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應當是幼兒素質教育的核心任務,注重幼兒愿意區獲取知識并學會如何創造性的區獲取知識,以科學創新來實施新突破,是幼兒教育地位的決定性因素,也是幼兒教育的戰略重點。
一、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創新教育,指培養學生創造性地獲取、運用知識并解決問題的能力認識活動過程。創新是人類的標志,創新使人類擺脫動物那種依靠生理的緩慢改變而進化的歷史,進入通過自知創造而進化的新宇宙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八一學校看望慰問師生時指出,“教育決定著人類的今天,也決定著人類的未來”,“教師是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的工作。”未來科學技術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勇于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對教育來說,培養創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而應該成為所有教育活動的終極目標。
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現代化素質教育與傳統教育的根本區別
是否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是傳統教育與現代素質教育的根本區別之一。傳統的幼兒保育教育活動及其內容的穩定性和單一性為基本出發點,強調教師教學目標的落實,形成了學生被動,整齊劃一為主要特征的活動參與方式。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沒有也不可能有足夠的重視。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另一個根本區別也是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息息相關的問題,是師生關系的改變。傳統師生關系是一種不平等的人格關系,教師不僅是活動過程的組織者、控制者,活動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生成績的評價者,而且在面對學生的時候要具有絕對的權威。
我們應該樹立這樣的理念: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學生的思想及意見、情感及體驗、意志及愿望,他們的行為方式應得到同樣的尊重,雖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居于主導地位,而這需要教師以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優良的道德風范和富有創新的精神品格去引導學生,教師絕不應該成為學生的控制者和支配著,學生應有充分表達自己思想和意志的機會。教師不要用成人的眼光隨意否定學生的自我表現,讓學生在想象和創造的同時獲得對自身能力的確認,從而使學生從小養成創新的良好習慣。
三、幼兒保教活動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措施
1.營造鼓勵幼兒創造的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曾精辟地指:“教育技巧的奧秘之一出在于:兒童從一個好老師那里很少聽到禁止,而經常聽到的是表揚和鼓勵的話。”“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在于發現每個受教育者身上最美好的東西,發展他們不去用學校里的條條框框限制他們,鼓勵獨立工作——創造。”作為幼兒教師在活動中要時時處處注意在給幼兒一種安全感、自信感,少對幼兒說“不”,能容忍一定程度的紊亂,多給幼兒自主、自由的機會,營造出積極的環境氣氛——鼓勵幼兒創造的氣氛。
2.樹立“過程”重于“結果”的觀念
對“過程”的重視可以減少讓幼兒模仿“結果”的企圖,模仿不是首創,只有首創才是創造性的標志。不要以成人的思維定勢來限制兒童的活動的內容和方式,允許幼兒有今天看來“不標準”、“不現實”的解答。我們只有用創造來教會創造,用創造性來激發創造性。
3.活動引導應以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學會“自我成長”為目的
“自我成長”是探索學習能力的成長,是獨立發現問題的成長,也是自主性,創造性的成長,這種成長不是生來就可以自然而然地獲得的,這需要教育工作者有意識的加以培養。引導幼兒學會“自我成長”,就是要給予兒童自己探索的自由,鼓勵、引導兒童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允許兒童用多種方法和自己的方式來解決活動中碰到的問題,使他們能夠按自己的意圖繼續活動。
4.引入具有時代特色的創造性的教材
幼兒教育必須構建與21世紀人才的基本素質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和保教知道思想,才能符合未來時代的要求,識相學生不感興趣的教材,怎么會引起他們的創造欲望呢?在選擇活動內容時,除了要認真鉆研各項教材的規律外,應適當增加一些體現社會時代性、區域性和實用性教材,來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
幼兒保教工作是幼兒園各項工作的主旋律,提高保教質量是學校永恒的主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關鍵。幼兒教師應該轉變保教觀念,更新保教指導思想,加強素質教育,擔負起促進幼兒個人積極進取、獨立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責任,逐漸將學生造就成具有探索創新的心里愿望和性格特征,能以創新的精神汲取只是和運用知識,能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使之成為“三個面向”的合格、嶄新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