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秋娜
在中國,有這么一個教育觀念:再窮也不能窮孩子,再苦也不能苦孩子。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物質的極大豐富,同時我們在孩子的身上也發現了一些問題:自私,不負責任,獨立性差,犯罪……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人格教育,端賴六歲以前之培養,凡人生之態度,習慣,傾向皆可在幼稚時代立適當基礎?!比烁竦男纬珊桶l展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一、遺傳因素的影響
遺傳因素是指通過受精作用,父母的特征傳遞給子女的一種生理變化過程。有專家曾經對巴赫家系音樂才能調查研究,在300多年時間里,這個家族出了60位大音樂家,其中20人享有盛名,雖然不能只憑這些調查就肯定說明人的性格、能力特征就是遺傳所決定,但這個家族中遺傳對音樂偏愛的天性是不可否認的。
二、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
文化對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電視、電影和文藝作品等社會文化信息也會對人們,特別是對兒童的人格形成有較大的影響。研究表明,讓兒童經常觀看具有攻擊性行為的節目,往往會使他們攻擊性行為增多,優秀的文藝作品中的英雄榜樣,常常能激起學生豐富的感情和想象,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和道德品質。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人,看的書籍是連環畫和神話故事。如今,孩子們的電視節目和書籍五花八門,如動畫片《熊出沒》就在國產動畫片中大行其道,其打斗暴力行為產生了不良的引導。
三、家庭因素的影響
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最重要的因素,精神分析學認為,從出生到六歲是人格形成的主要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個時期就基本上形成了,可見家庭對一個人人格的形成有多么大的影響。心理學家把父母對子女的教養分為民主(或寬容)、權威(獨斷)及放縱(或溺愛)三種類型。
(一)民主的教養方式
父母對于孩子的正當要求,能給予合理的滿足,尊重孩子,把孩子視為自由和獨立的個人,同時會給孩子說明做人做事的規則,父母對孩子寬容有愛心,在這種態度影響下,兒童多表現為富有創造性和獨立精神,忍耐力強,對人友善。民主型父母的孩子會得到很多的愛,他們會把這些愛回饋給他人和社會,這也是家庭教育的使命與責任。
(二) 權威的教養態度
權威性的父母,強調孩子要服從命令,習慣用各種紀律約束孩子,父母控制孩子的意志和行為,這種有條件的愛使孩子對父母產生失望、恐懼、不信任的根源,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情緒不穩定,深具反抗性與攻擊性,權威的父母給孩子的是自卑、恐慌和內疚,不利于孩子的人格發展。就如前段時間熱播的電視劇《虎媽貓爸》一樣,虎媽為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并強制實行,虎媽的控制對孩子心靈造成了傷害,阻礙孩子的人格發展。
(三) 放縱的教養態度
放縱的教養態度表現為無條件接納孩子的要求,父母對孩子富有愛心卻缺乏理性,這種教養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任性、自私懶惰、缺乏獨立性等不良人格特征。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要錢就給,要買什么盡量滿足,這種補償式的愛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溺愛會讓孩子不知道如何去關心他人,也不懂得寬容和感恩,嚴重的還會對他人和社會造成不良影響。
四、學校因素的影響
幼兒園和學校是學習知識和道德修養的場所,同時也是一個鍛煉孩子適應社會的環境。真正的教育,就要從孩子的心靈入手,喚醒每個孩子內心深處向上向善的本性,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著名教育者孫云曉曾在接受采訪時提到,在我們許多的兒童教育問題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做人的問題或者培養健康人格的問題。健康的人格教育應該建立在尊重、理解、滿足和信任的基礎上。
(一)尊重孩子
尊重孩子就是重視孩子的感受,把孩子視為一個獨立的人,并平等地對待他。無論在家里還是出門在外,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個或幾個大人在逗弄幾歲大的孩子,“把你的糖給我吃,不然我就搶了你的”,孩子終于忍不住嚎啕大哭,大人們就滿足地大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成人對這些小生命的尊重,實在太少太少了,如果我們每一位成人,對待弱小的孩子,都能懷著平等心,讓孩子從小學會尊重別人。
(二)理解孩子
在我們幼兒園,有一個叫靜靜的孩子,他來園三個來月,從不睡午覺,別人睡午覺的時候她就背著書包,一邊哭一邊找奶奶,當時我對靜靜說,你想哭就哭吧,老師在旁邊陪著你,奶奶下午一定回來接你的。午睡時靜靜睡著了,而且還整個下午不哭不鬧的。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還是缺少了一份理解,特別是剛入園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環境是充滿不安和焦慮的,作為老師更應該理解孩子,接納孩子,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合理的宣泄,這樣孩子才會接受老師,更快適應新的環境。
(三)滿足孩子
滿足可以分為精神的滿足和物質的滿足,現在大多數的孩子雖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卻極度匱乏。我非常喜歡一本書—《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這是著名醫學及育兒專家西爾斯,根據自己養育8個孩子的經歷編寫的一本書,他反映了對待嬰兒睡眠的正確做法是為孩子創造更好的睡眠環境,并滿足孩子獨特的夜間需要,這樣才能對照料人產生信任。理論家埃里克森曾在他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里面提到,嬰兒期是建立基本信任的重要時期,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能滿足孩子,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
(四)信任孩子
信任孩子就是相信孩子有獨立選擇、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干涉、不破壞孩子的自由。據調查,中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信任度在世界家長中,是最低的,你會發現,喂飯這現象也許只有在中國才能看得到,其實正常孩子發展一歲已經有能力自己吃東西,孩子剛開始可能會吃得有點慢,或者把食物搞得亂七八糟,這都是孩子所處階段的正常表現。偏偏這時候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能力發展相對落后,對孩子獨立人格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綜上所述,要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重要的是關注孩子內在的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需求,把孩子放在和我們平等的高度去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順應他、接納他,當我們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的時候,真正的教育才能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