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愛華
我常常問自己,我的教育為了什么,為了學生的考分,為了學校的考評,為了家長的夙愿,為了教育行政的要求……我覺得都是又覺得都不是。那么到底是為了什么? 我想,新課程功能強調從注重傳授知識轉變為體現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上人,這要求我們教師不能僅僅做“經師”,更要做“人師”,一個再好的“經師”也只能讓學生取得暫時的高分,一個再差的“人師”也至少會帶給學生更加久遠的思考。在教育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一、讓學生學寫化學日記——培養學生做、看、思、用、寫的能力
化學日記是我在有化學課的當天要求學生必做的化學作業,記他們學習化學的所看、所做、所思、所想、我每次翻閱學生的化學日記,都會有驚喜的發現,如在一名學生的日記中這樣寫到,今天做了幾個實驗蠻有趣的,我們實驗檢測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的酸堿性,比如我們的唾液的PH值為6,為酸性,還有我們喝的飲料PH值為4,也為酸性,但比唾液酸性強,之所以說多喝飲料對人體不好可能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人的唾液和胃酸都是酸性,飲料也是酸性,酸性太大對人體有影響。看學生的日記,我想說的太多,如寫日記我給學生提供了“做”的機會,學生也給了我驚喜,他們會把演示實驗改成分組實驗,把課本實驗化為生活實驗,把化學用品實驗拓展成生活用品的實驗等等,所有改變都在于給學生提供一個充足的“做”的機會,所有改變都在于給學生創設一個“探究”的空間。
寫化學日記,我給學生提供了一個“思”的空間,學生給了我一份收獲。單一、枯燥、乏味的數字和習題會抹殺學生們學習化學的激情,會迅速降低學生們實驗后的那種幸福感,會縮減學生們實驗后思考的空間,寫一篇化學日記,編一段化學口訣,都會促進學生們對課文內容的全面回顧和更深入的思考,有所思必有所獲,讓學生的思考改變我們原來的思維定勢,讓學生的思考引發我們對舊知識的新思考,讓我們師生在思考中共同進步。
二、上好化學實驗探究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實驗探究是學習化學的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化學實驗是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認識化學世界的一個窗口。利用趣味實驗,創設學生主動參與的學習情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好知識的動力,人總是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引起足夠的注意。如果在一節化學課上,在適當的教學環節設計一個有趣的或游戲化的實驗,可以讓學生體會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從而調節課堂的快樂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上由被動變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將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改為噴泉實驗;在測量溶液酸堿度時,可以讓學生測定自己的口水;第一節化學課,給學生做了多個實驗,如“手帕包火”“冰上點火”“魔棒點燈”等;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平常的教學中經常進行“化學知識講座”可以講“酸雨的形成”“溫室效應的原因和危害”等;學生成立了“化學學習小組”可以學學“日常化學知識”“身邊物質知多少”等;利用實驗游戲化調節課堂的快樂學習氣氛。化學實驗探究課,既要實驗,更要探究。讓學生親歷實驗只是體驗活動,培養的僅僅是動手操作能力,但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的培養必須要依靠實驗前的鋪墊和實驗后的總結。也就是說,“自主”不代表“放任”,課堂中的自主探究應該基于學生有明確的任務性,即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樣做——為什么要這樣做,自主探究,決不是“放羊”,在有序的環境中才能發揮出探究實驗的最大價值。
三、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對所學課程的興趣,強化好奇心,激發求知欲
教學中善于捕捉質疑火花,以“疑”入境,以“問”為境。思源于疑,有疑才有問,有問才能解決,想解決才能創新和發展。教學建立在質疑背景之下,促進學生多方面,多層次思考問題,達到舉一反三之效果。以《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為例,可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1)在電影、電視里,你常常看到一些云霧繚繞的美景,它們是怎樣拍攝出來的呢?(2)進入久未開啟的果窖、菜窖前,為什么先做燈火實驗?(3)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為什么會出現渾濁等等。又如,《分子和原子》一節開門見山地問1+1=?然后指出今天我們要學習1+1≠2究竟是怎么回事?學生紛紛猜測,他們對此困惑不解,希望知道其中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引導學生進行新課的學習,課堂的學習氣氛就比較濃,注意力也很集中,課堂效果自然而然會很好。
四、讓化學教科書“動”起來——解決化學中的難點
教科書是知識的載體,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工具與手段。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師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我根據學生的需要,創造性地開發使用教科書,將教科書上的素材、范例、制作成教具、學具或設計生動有效的問題情境和豐富多彩的活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化學教科書真正“動”起來,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化學用語是中學化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元素符號、離子符號、原子團、原子結構示意圖、化合價、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等,許多學生感覺化學用語枯燥乏味,學生書寫起來常常丟三落四、張冠李戴,為了便于學生記憶,我制作了化學用語教學掛歷,這樣的教學是教師從泛泛講解、不斷板書、舉例中解放出來,將精力轉移到學生的活動中來,及時為學生創設恰當有效的問題情境,將課堂上的寶貴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想去說,讓更多的學生有發言權,是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酸、堿、鹽的溶解性、化學性質、反應規律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反復記憶,大量練習才能理解掌握,這是初中化學學習中的一個難點,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玩中學,在學中玩,是消滅這一難點的有效方法,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制作酸、堿、鹽化學撲克,讓學生玩中學到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
以后的路還很長,我會努力不斷的探索,給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從而也使自己由“教書匠”變為“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