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語
摘要:注重語文教學課堂內容、過程、成效生成,在教書育人的同時,培養學生靈活思考問題、處理問題以及語言表達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作為普通教師,我們的課堂教學流程一般是經過課前預設的,大多數教師莫不是先備課,精心寫好教案,制作導學案,再輔助以精美的課件,然后放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按事前預設一一進行,這樣的課表面看起來有條不紊,精致而工巧,而實際上,我認為如果我們所有的課堂教學都一味的強調預設,而一定非要預設,并且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的話,這樣的課應該像無源之水,缺乏靈魂,少了靈性,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不說,長期讓學生處于這種課堂教學之下,很容易扼殺學生學習興趣,阻塞學習激情的迸發。特別是作為語文這門基礎工具學科,我們更是需要教師運用教學機智在課堂上追求自然動態生成,達到培養學生具備綜合能力的目的。
一、注重語文教學課堂的內容生成,可切實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教學內容是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內容是固定死了的,按照備課的課前預設,我們往往只要按照教案按部就班就行了。然而,作為有一定經驗的語文教師,往往不滿足于此,他們常常在完成了所謂的教學任務的同時,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巧妙地植入一些與之相關的內容,使一堂課的內容變得更豐富,更具有教育意義,讓學生既學習了語文知識,讓課堂同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世說新語<詠雪>》一課時,課前預設里雖有討論本文再現怎樣的家庭氛圍,從哪些語句看得出來的內容,但沒有拓展到學生自身,并以此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的相關內容。學生在學習本文時,教師有意識地植入以上問題:本文為我們再現了一個和睦、高雅、溫馨、融洽的家庭氛圍。請問,從文中那些內容可以看得出來?學生討論,有的說由“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看出一家和睦溫馨; 有的說孩子們都聰明伶俐,有才華,讓人敬慕;有的說謝太傅對孩子們很滿意,從“大笑樂”看出一家子其樂融融;有的說他們一家人都是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人。我們現代人搞家庭聚會一般只是“卡拉OK”,而他們一家卻是在一起講論文義,看出一家子的高雅情調所在。學生說到這,教師再一次問,你們羨慕這樣的家庭氛圍嗎?學生習慣性的會說“羨慕”。當問到如果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你會感到幸福嗎?學生回答那是當然。然而當問到你們的家庭目前做得到嗎?學生啞然。于是,教師便因勢利導,對學生說:“是的,我們羨慕這種和睦、高雅、溫馨、融洽的家庭氛圍,生活在這樣的家庭里會是幸福的,但我們目前的家庭做不到,因我們的家庭成員因為歷史的原因欠缺文化底蘊,在短時間內不具備營造這樣氛圍的條件。但這個重任卻落到了大家的肩上,大家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明天做準備,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后,大家通過各自的努力和時機的成熟到來,當你們有了自己的家庭,你們就要擔當起營造幸福家庭的重任,要讓自己的家人真正地的幸福,當然不得缺少文化,要有豐厚的文化底蘊,這,就要你們從今天開始做起。”聽了教師說的話,全體學生的目光中閃鑠著對未來的向往之情。這個教師知道,他所說的,雖是說教,但對學生的內心產生了影響。
二、注重語文課堂教學過程的生成,可培養學生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包括語文素養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不是過多強調教學流程的預設,而是根據課堂、教材、學生反應及教師靈感等實際情況機動靈活地處理安排課堂結構,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講,不僅有新鮮感,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學會靈活地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注重語文課堂學習成效的生成,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
課堂生成是相對于按計劃完成教學任務而即時生成計劃外的成果;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智慧碰撞產生的意料之外的成果;是教師致力于追求的偶然性成果,不是課前預設所能完成的。如果我們的每一堂課都能出現這樣或者那樣的大小不等的成果出來,說明我們的課堂教學真正產生了作用,否則,我們的教學僅僅只停留在機械復印階段,只不過是將文本內容放在課堂之上復制或者復印,根本沒有生成新的東西,沒有經過思考創造的課堂,便有如一潭死水,讓學生學無成,讓教師教無果。當然,語文課堂要達到這樣一種高級的境界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通過教學,學生研討,讓學生深刻的明白課文圍繞中心組織材料的特點,懂得在寫作時,一定要有明確的中心,再圍繞中心選擇與組織材料行文,所使用的材料一定要與中心密切相關的道理。學生所領悟的一切,都源于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思考與表達,源于學生在課堂上的自動生成。并且,學生能將自己所領悟到的相關成果進行自主表達,這種生成,促成了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能力與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在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智慧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
總之,關于初中語文教學課堂生成的作用當然不止于以上三種,肯定還有更多,本文不再贅述。只是希望我們一線的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多注重課堂生成,并讓其發揮作用,達到切實對學生進行培養的目的,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