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文婷
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內容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學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jié)(第一課時),本節(jié)內容是在學習了幾種代表烴之后,來系統(tǒng)學習烴的衍生物的性質。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可以通過本節(jié)學習認識到有機物與生活密不可分,并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和物質用途,掌握學習有機物的方法。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烴的衍生物及官能團的概念;了解乙醇的取代反應、催化氧化的性質;建立“結構-性質-用途”的有機學習模式)。
2.過程與方法目標
經歷對乙醇性質的實驗探究;運用比較、歸納等方法進行分析判斷;運用動畫片引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fā)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感受乙醇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作用及意義。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乙醇的分子組成和結構與主要化學性質;初步認識有機物的官能團與性質關系
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
四、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對乙醇的物理性質有一定了解,也知道一些常見用途,但是對乙醇內部結構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決定了乙醇的性質,不知道學習衍生物的基本方法。所以我從學生最熟悉的現(xiàn)象入手,利用視頻激發(fā)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參加討論,樹立學習動機,明確學習目的。
在課程設計上貫穿兩條線:1.生活線:從乙醇用途 → 乙醇汽油 → 乙醇在人體中氧化 → 交警測酒駕→ 乙醇鈉。2.知識線:對應乙醇物理性質→乙醇燃燒→ 乙醇催化氧化 → 被強氧化劑氧化→與鈉反應。讓學生深刻體會化學早已滲透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建立學習化學的強烈愿望,實現(xiàn)社會價值和化學學科拓展。
五、教學過程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我認為還是符合課改理念的。首先強調了物質性質和生活用途的交叉學習,時時滲透了生活中有化學的理念。其次,對教材順序進行了處理,把難點提前,用人體中酒精氧化過程進行引導,激發(fā)學生好奇,并在學生精力最充足的時候,用分組實驗,動畫演示的方法突破難點。在學生注意力有點下降的時候用乙醇與鈉這樣簡單刺激的實驗提升注意力。
另外,對實驗進行了以下改進:
一是改催化氧化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試管為燒杯,粗銅絲為幾根細銅絲。
優(yōu)點:學生實驗增強動手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也便于觀察現(xiàn)象,細銅絲比粗銅絲接觸面積大,燒杯口也大,防止銅絲碰到儀器壁,整個實驗速度更快,氣味改變更明顯
二是鈉與乙醇反應,燒杯改成針管,鈉放在針筒里面,抽取乙醇進行反應,點燃針頭上氫氣。
優(yōu)點:原實驗氫氣未驗純,實驗不嚴謹,速度也慢,改進后可以避免氫氣不純,且現(xiàn)象明顯,時間短。
最后,通過練習使學生通過本節(jié)課學習能很好的掌握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