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英卓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升學考試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多數學生都覺得身心疲憊,萎靡不振,苦不堪言。那么,怎么樣才能緩解孩子們的壓力,使其輕松學習,進而去迎接學習中的挑戰呢?“音樂”這一學科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起著舉足輕重的調節作用。它不僅能夠讓孩子們心情愉悅,而且還能熏陶他(她)們的素養和情懷。這就告訴我們教音樂的老師,要把音樂這門學科放在正確的位置上,積極去構建符合它本身特點的教學模式,改變不科學的常用方法,讓歌聲傳遍課堂的每一個角落,所有學生都能與老師積極配合,真正“活”起來。
一、思想引領
思想覺悟和精神意識能夠主控人的一切行為,所以每一學科的教學都要從思想啟發入手,使其成為一種思維定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音樂也不例外。首先讓學生們在思想中深刻地意識到學習知識固然重要,但在學習之余陶冶情操、培養音樂素養也是學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在潛意識中認識到音樂課的真正目的和它的內在的價值,學生們才愿意主動參與到教學環節中,才會發自內心地唱出優美的歌聲,也就是真正能夠做到音樂課讓人人感興趣,踴躍練習每一首歌曲,而不是被動地、面無表情地發出聲音。
二、興趣入手
音樂教師和其他學科教師一樣,要正確認識“興趣”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要從思想上解放自己,運用新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老師在前面唱,學生們在下面唱”的教學模式,不斷探索,與時俱進。要把興趣的提高作為教學活動的重要環節,通過活動和一些小節目把學生們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并做到時刻集中。在教學中可以借助于提升競爭意識這樣的方式來挖掘所有學生的內在潛能,如:《小小歌手》,《誰是歌唱家》,《超級小達人》、《快樂小明星》等等這些對抗模式,都會是學生們眼前一亮,興高采烈地配合老師,從而愛上音樂課。
三、大膽張口
音樂課與其它科目的教學截然不同,有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它不需要動靜結合,只是一味地強調張口與發聲交替進行就可以了。所以,成功的音樂教師要懂得把時間教給學生,使課堂成為每名學生的實踐“領地”,給予他(她)們大量的空間去開口練習,而自己只用一小部分的時間在一旁指導發音方法和技巧,做一個成功的“導演”即可。與此同時,老師還要不斷表揚,不斷鼓勵,激發每個人的參與意識和熱情,讓所有學生在上音樂課的同時,細細體會音樂的奧妙以及它給自己所帶來的美的享受,進而做到全身心地投入,幸福并且快樂地學習。
四、學會欣賞
學會“欣賞”是體味美好生活的一種技能,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高尚的品質。告訴學生們每個人的歌聲就如同自然界的一切聲音那樣,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美妙和動聽的。這樣,在上每節音樂課的同時,所有人都要做到細細聆聽自己的歌聲,沉醉并享受歌聲所帶來的意境之美,從而為自己所創造的的美妙聲音喝彩。而且,要讓學生們懂得不但要做到自我欣賞,還要顧及到別人,用眼睛去發現美,用耳朵去聆聽美。此外,要善于接受別人的優點和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并從中體會團結與合作精神所散發出來的奪目的光芒。
五、啟發創新
教學過程并不是一味地傳授知識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特點去培養學生們的能力,要在遵循基本的教學目標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不斷進步,不斷創新。在音樂課上,不要死板地強調某一種傳統的歌唱方式,要敢于嘗試去啟發學生們的發散思維,鼓勵他(她)們去嘗試,去創新,唱出自己的特色,唱出自己的風格,正如有句話所說:“成功只是目的地,但路有千萬條”。歌聲之美并沒有固定的形式,而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它的內在美。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摸索出來的《構建主動演唱模式,讓歌聲課真正“活”起來》的科學而實用的教學方法,在常規的音樂課中已經通過實踐和驗證,不但能夠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她)們發現美、創造美的能力,而且適合于陶冶情操、提升素養,塑造人格,最重要的是適合于各校的教學環境以及各層次學生的發展需求,效果顯著,值得去進一步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