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碧蘭
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功能是幫助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正確的人生態度以及正確的情感,所以思想品德課具有很強的思想教育性。那么怎樣提高思想品德課思想教育的有效性呢?在這里結合七年級思想品德課談一談這方面的嘗試。
一、角色互換,換位思考
現在的中學生由于大多數是獨生子女,而且現代化信息的傳播非常快,使大多數中學生個性比較強,不容易接受父母或老師的教導,所以出現較多中學生與父母關系緊張,不理解父母的管教,甚至出現與父母對抗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當我講授七年級思想品德中的《我與父母》時,為了使學生能夠感受父母的恩情和父母的艱辛,體諒父母對自己的一片苦心,所以布置了一道特殊的作業,就是讓學生扮演一天父母的角色,讓學生處理父母一天所要做的事情。
首先調查班上有哪些同學與父母關系特別緊張,對抗比較強的學生,說服他們參加這個實踐活動;然后聯系他們的家長,取得他們的配合和支持。并要這些學生將這個實踐過程記錄下來,寫下自己的感受;最后在課堂上講授《我與父母》時,分小組談感受。這些同學談到父母的艱辛時都比較激動,明白到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心血,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無私的愛。事后跟蹤了解,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和這次角色互換的實踐活動,家長反映他們的孩子能夠接受他們的羅嗦,理解他們的管教了,懂得體諒父母,親子關系得到了改善。
二、就地取材,感悟思想教育
思想品德教材里雖然有很多生動的材料和例子,但學生總覺得那些是編出來的故事,不是他們生活的實際。所以為了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育性,我認為就地取材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更加有效。就地取材就是根據教材的內容,在學生中間發掘材料和例子,讓學生切身感受身邊的情景,從而感悟道理和形成正確的人生態度和情感態度。
例如,講授《融入新集體》這課內容時,剛好舉行級際籃球賽。為了讓同學感受班集體榮譽,增強集體榮譽感,于是我叫參加籃球賽的12位成員上講臺談一談他們的感受,他們都顯得非常興奮和開心,因為他們球隊成功進入四強,他們說雖然很辛苦,但這是應該的,所以他們不覺得累,因為他們可以為班爭取榮譽,為班集體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而同學們通過這幾位同學的發言,亦感受到集體榮譽是大家的榮譽,班集體就好像是他們的家一樣,需要大家自覺維護。
再有在講授《珍愛生命》時,有一個班正在上課,這時突然有一只小鳥飛進教室,跌倒在地上,學生們看到這情景都高呼起來,有的學生大叫“把它捉住。”有的說“把它打死。”見到這情形,我連忙安撫學生情緒,讓他們靜下來。結合這情景提了一個問題——“結合這節課內容,我們應怎樣處理這只小鳥?”這時學生們立刻意識到這只小鳥也是自然界的一員,我們要珍愛生命,善待其它生命。所以他們的答案都一樣,大聲回答:“把這小鳥放了。”于是就近的一個學生將這只小鳥輕輕捉住,從窗口把它放歸到大自然。通過這一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怎樣愛護大自然、珍愛生命,善待生命。
通過上述的嘗試,結合書本教材的知識,學生更加明白書本的道理,并能在實踐上體會了知識,體驗了情感,形成了正確的人生態度和情感。從而實現了思想品德課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