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穎
體育的教育功能,是指體育在培養身心全面發展人過程中的作用。體育具有滿足人的多種需要,促進人類自身發展和人類社會發展的功能,具體包括健身功能、教育功能、娛樂功能、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毛澤東同志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曾經說過:“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馬克思曾經說過:“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生產力的方法,而且是早就全面發展人的唯一方法。”這些論述都充分肯定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價值和意義。那么如何發揮體育教育功能在小學寄宿制學校管理中的作用,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有效管理學生課余時間,促進學生身心發展
小學寄宿制學生周一到校,周五下午放學離校回家,如何讓一周五天的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很多學校在課余時間開放圖書室、閱覽室給學生打發時間,而玩是小學生的天性,除了讓他們自由玩耍,還應該安排專人開放體育室,讓他們借閱體育器材來進行體育鍛煉,這樣,可以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提高鍛煉的積極性;同時,通過開展經常性體育活動。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運動方式,選擇志趣相投的人一起運動,培養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在與人交往運用上,也培養了學生活潑開朗的性格,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真正全方位的自我。在課余時間,可以結合學生的喜愛和特長,組織學校運動隊,如田徑隊、足球隊、籃球隊、乒乓球隊等活動隊的成立,利用早晚課余時間進行集訓,鍛煉了身體,參加各種比賽獲得名次,這會更激發學生鍛煉的興趣。此外,現在很多學校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充分利用大課間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對學生身心的發展也有很大幫助。因為它有更多時間來發現更多孩子的特長、鞏固特長、培養更大興趣、養成終身習慣……這與發現天才有同樣重要的意義。
二、體育課對小學生養成教育的教育作用
教育就是養成習慣。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教育。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習慣養得好,終生受其益,習慣養不好,終生受其累。”寄宿制小學生的養成教育尤為重要,因為行規養成要從小抓起,除了學校開展一系列的養成教育活動外,不要忽視體育課的養成教育作用。一節規范的體育課,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有其特定的常規,教師如果重視在每個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就能使其形成特定的規矩。如通過對常規教學“快、靜、齊”等集合調隊要求,能使學生能快速進入課堂教學程序,培養學生嚴格要求自己和自覺遵守紀律的習慣;通過組織學生布置場地,收發器材等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勞動,愛護公物等習慣;還可以在低年級體育課中結合學生的實際,到宿舍進行穿衣服,疊被子、整理內務的比賽,對表現好的的行為提出正確的評價與贊揚,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
能力,也使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得以發展。此外,要注重體育課堂的高效性,才有助于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現在的體育教學大部分從過去的傳授“三基”到現在的 “娛樂化”、隨意性的體育,小學生雖然喜愛并樂于上體育課,但學生的身體素質正在逐步下降,只有高效的體育課堂教學,才能關注小學生的運動技能、心理健康、社會適應等諸多方面的培養,從而更好地促進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
三、體育課的延伸活動起到的德育美育作用
常規的體育課教學可以對學生的發展起到教育作用,結合學校實際開展的各種形式的體育活動,也能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會活動、學會健身,初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感受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如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內容的利用,如踢毽子、跳房子、體育兒歌、體育謎語等,多渠道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方法的體育活動,每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學會生存、學會活動、學會健身,初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感受體育活動帶來的快樂。體育課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寓德育和美育于體育活動中,同時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陶冶學生美的情操,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發展,讓每位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經說過:“能夠促進愉快心情的不是財富,卻是健康……唯有健康才能綻放愉樂的花朵……”,體育就是獲得這種基本快樂最積極有效的手段,因此,我們要集思廣益,充分發揮體育的教育功能在寄宿制小學管理中的作用,讓強健的身體,良好的道德情操為寄宿制學生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