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麗紅
對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而言,解決問題的意義不應僅僅停留在單一的能夠解決某一類問題,獲得某一類問題的結論和答案上,而應基于解決問題的經歷和形成的相應經驗、技巧、方法,從而把握一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能力。《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在解決問題方面更是明確提出了一個課程目標——“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的策略的多樣性,在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現在的人教版教材在編寫“解決問題”這部分內容時,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為背景,題材選擇更加開放,信息資源更加豐富,表達形勢更加生動活潑。為我們廣大的一線教師的教學探索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也對我們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能夠有效地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將生動活潑的現實情境在課堂上展現給我們的學生,如何幫助學生從解決問題的實踐中提升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使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自我能力得到培養、數學素養得到提高。解決問題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和學習相關的教育理論,我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精心預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熱情
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先預設與教材相應的“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深思——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不協調”必然要有質疑,把需要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巧妙地寓于各種各樣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之中,在他們的心理上造成一種懸念,從而使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凝聚在一起,以達到學生智力活動的最佳狀態,從而充分調動學生解決問題的學習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收集、處理信息
現在的人教版教材中充分利用學生身邊豐富的解決問題的資源,提供了比較真實的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信息資源,選擇恰當的方式展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從此情境中觀察、發現、收集相對應的數學信息,并對所有信息進行篩選、提取。同時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并從相關的數學角度去思考問題的習慣,提升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上小學五年級上冊時“植樹問題”時我是這樣處理的,整節課,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學生在不斷的操作和交流中,經歷觀察,發現和感受全過程,學到了自己獨立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了學生從多角度思考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分析問題中的數學信息、嘗試不同解決策略
當需要對信息進行整理和篩選的問題放在每個學生面前時,老師應引導學生對發現的信息進行分析,從中找出有用的信息。例如,在上五年級上冊“雞兔同籠”問題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嘗試用不同的方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但教材上的幾種方法怎么出來,方法之間怎么銜接,每一種方法的呈現方式如何,時間如何把握,都需要有老師的適當引導,否則,課堂就會比較混亂,教學效果也會比較不好。如果假設學生沒有想到,可以通過利用學過的列表法來啟發學生,幫助學生解決不同方法之間的內在聯系。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興趣。
經過十幾年的教學實踐探索,我覺得這幾個教學策略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還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及能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特別是這幾種教學策略的運用,能促進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等學習品質的養成,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