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一、幼兒園音樂教育回歸生活的必要性
1.音樂教育對幼兒有深遠影響
幼兒教育是孩子的啟蒙教育,幼兒園音樂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著巨大作用,在孩童內心深處,生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和情緒,可以增進人的精神。幼兒園應充分利用現有資源,給幼兒良好的音樂環境,培養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掘幼兒音樂才能。讓音樂進入幼兒的心靈,塑造幼兒的創造性以及個性才能,讓幼兒在音樂活動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2.幼兒教育和生活的緊密聯系
幼兒園課程是幼兒在幼兒園中一整日的生活。幼兒在幼兒園進行的一切活動都是幼兒園教師精心組織和安排的生活,每一天都是特定的,幼兒及幼兒群體是生活的主體,由教師根據教學目的設定特定情境從而滲入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幼兒園生活的每個環節都有著教育意義,幼兒所接受的教學就是幼兒每一天的生活。
3.回歸生活的音樂教育
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支持者。幼兒作為獨立的個體,知識經驗缺乏,心智尚未健全。幼兒必須通過自身的操作體驗、嘗試,不斷地構建新知、積累經驗。音樂教育,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興趣,激發幼兒發現、探索和嘗試。一方面幼兒園應通過各種實踐活動,如歌唱、欣賞、游戲等,給幼兒以親身體驗,幫助其豐富對音樂的認識;另一方面應利用各種資源幫助幼兒擴展閱歷和經驗,廣泛收集歌曲、錄音、影像資料等,讓孩子獲得更多的間接認知和經驗。當孩子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不斷互補,感受越來越豐富時,就為他們的音樂認知和創造作好了鋪墊。
二、音樂教育回歸生活實例分析
曾經觀摩西安幼兒園的音樂課教學,在實際的教學過程里,一樣的“學做解放軍”音樂教學活動,A教師要求幼兒單調地模仿老師的動作,幼兒缺乏自己享受和體驗音樂的空間,不能喚起內心深處對解放軍形象的經驗積累和認識,更加無法激發想要學做解放軍的熱情和沖動。
而B教師先給學生自己聽音樂, 理解歌詞的內容和感受音樂的節奏旋律,接著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自身感受。接著讓學生觀看有關解放軍的視頻,讓幼兒用肢體動作表達自身感受,結合音樂讓幼兒自己去編排舞蹈動作。
在同樣的音樂活動“大樹媽媽”中。A教師在課堂內讓幼兒聽音樂,理解歌詞的內容,體驗大樹媽媽為了保護小鳥寶寶的那種無畏的感情,然后進行簡單的角色表演。
而B教師發現已經正值秋季,于是就把學生帶到園外,和學生一起看樹散步尋找落葉,給他們說秋天黃葉和大樹媽媽的故事,再回到活動室讓幼兒欣賞音樂,教師讓幼兒在音樂中用自身肢體動作表現樹葉寶寶各自飄舞、大風吹拂的情景,用心去體驗樹葉寶寶和大樹媽媽之間的母子情深,聯想到媽媽和孩子之間的情感體驗。
幼兒園音樂教育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是教師在活動中的重要角色。教師作為教學活動中教的主體,起引導的作用。教師對藝術、教育、生活、幼兒的理解,決定了教學行為,包括教育活動目標的設定,教育內容的選擇,組織方法的采用,教育評價的實施等等。在幼兒園藝術教育中,我們可以發現同樣的教學活動,但是不同的教師,對活動、對幼兒的理解不同,組織形式不同,從而活動的效果就完全不同,幼兒所切身經歷的,所得到的收獲完全不同。
三、音樂教育回歸生活的建議
1.立足幼兒實際生活
“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促進兒童人格的整體和諧發展”。我們要樹立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教育觀。音樂教育在幼兒園教學的回歸,讓幼兒的生活成為音樂教育活動的生成點,從幼兒生活實際出發,發展幼兒審美體驗和能力,激發幼兒音樂興趣,幫助幼兒享受生活中的美,并學會用音樂的形式快樂地進行自我表達。音樂教育要立足幼兒的生活,時刻關注著幼兒的生命,培養幼兒敏銳的審美感知能力,豐富的審美情趣和富有創意的審美表現力。幼兒園音樂教育目標的確立從四個維度開展:體驗音樂的能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創作音樂的能力和感知音樂的能力。
2.教師要認識生活化的內涵
教育的主體是學生,是幼兒,但是教師是教育的不可忽略的關鍵因素。幼兒園音樂教師,需要的是對生活熱愛、對音樂熱愛。對音樂的熱愛源自對生活的愛,對音樂敏銳的感知源于理解和感悟生活。熱愛生活又能更多地激發對生活美和藝術美的追求。對生活充滿新奇和探索精神的教師,才會真正熱愛生活,從而發現生活的美和實際教育意義。在音樂教育中,教師需要擁有一種良性兒童觀,從幼兒的視角了解幼兒的精神面貌和精神狀態,在和幼兒的接觸中,真正認識幼兒、理解幼兒,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尊重幼兒。教師應該隨時發現并利用幼兒的生活經驗,用自己的童心去激發幼兒內心深處的藝術情趣。
3.“教”與“學”平等對待
在師幼關系研究中,幾乎總會提到師幼關系,都會強調兩個詞, “對話”和“平等”。教師與幼兒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雙方應互相尊重、信任和交往,共同享受審美體驗。“對話”是當前師幼關系研究中最流行的術語。沒有對話就沒有交流,也就沒有實際上的教學。對話,能夠實現真正的引導。但在現實的幼兒園音樂教育實踐中,真正要做到這兩點還是有一定困難的。
教師在開放性、低結構的音樂教育活動中應當站在幼兒角度看待他們的興趣和喜好,感同身受地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淡化教師傳播知識的權威形象,讓幼兒變得不再消極順從。音樂教育活動應成為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音樂美的過程,共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達到天平的兩端新平衡。
生活是一種體驗、一種參與,也是一種實踐。音樂教育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和經驗。既然是幼兒需要的、感興趣的,尤其是在其生活、學習過程中產生和發現的問題,就應當被及時地納入到活動和課程中來。教師身上所承載的文化、經驗,不是對幼兒居高臨下的“傾瀉”,而是平等的對話;不是灌輸,而是和幼兒分享。我們在努力使課程生活化、游戲化的同時,應整合多方面的課程資源,實現音樂教育回歸生活化。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游戲是愉悅的學習,社會是教育的資源。音樂教育回歸生活,讓藝術恢復到本來面貌,讓孩子的生命得以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