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
摘要:社區之中的配套設施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有著極為緊密的聯系,城市社區在從原先的亞社區往現代化的社區進行轉變的時候其所具備的各項功能也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多元化和社會化。一般城市社區會和居住區是等同概念,所以其設施的建設是建立在居住區、小區以及組團三個基本的體系上的。現在以住宅開發為基礎的社區配套設施的建設規模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就應該要積極探索出一套新型的模式。因此在這樣的基礎上本文將會對現在社區規模的劃分進行研究,然后探討其配套設施規模的具體確定方式,以保證最終設施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
關鍵詞:城市型社區;配套設施;規劃類型;規模確定
現如今市場化的運行方式以及建設都無法徹底解決當下社區設施建設的問題,所以政府在其中進行適當的控制和管理就變得非常重要。所以最為合理的一種模式就是社區本身和街道以及居委之間的層級設置以及管理范圍相結合起來,以街道和居委為單元進行基礎性的劃分配置,將政府作為主體以保證設施能夠順利建設和推進。在建設完成之后就會有一個擁有決定權以及管理權的組織運營,以此促進設施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
一、社區規模劃分
一般社區的層級以及規模不同它所具備的配套設施設置也是不相同的,所以在劃分的時候都是以街道和社區居委這兩個層級為基礎將社區的規模梯級進行合理劃分。
(一)社區的含義
站在城市規模的角度上進行分析,因為其規劃的范圍一般指的就是城市總的規劃所界定下來的城市建設用地的所有范圍,所以對于社區的含義來說就應該要和整個范圍之中所有的建設類型相適應并且還要有所拓展,也就是將其街道、社區居委分為街道級的社區以及社區居委級的社區。
(二)社區的適宜規模
該規模的確定應該要將社區之中的服務網絡以及管理網絡本身的經濟特性和合理性考慮進去,也就是該設施的配置應該要建立在一定數量的人群上,以此來保證設施的使用效率,也能夠進一步節約建設的成本。要讓設施的配置有一定的范圍,這樣不僅使用的時候更加方便,也能夠提升彼此之間的互助能力和交往能力,將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提升上去。
(三)標準性的社區以及非標準性的社區
標準性的社區主要是指每一個社區的規模都能夠達到既定的標準,這樣更加有利于社區之中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管理。但是在這種類型的社區實際上是一種理想性的社區,在進行實際建設的時候不可能讓每一個社區都能夠達到一定的標準模式,很多社區在建設的時候經常會因為一些不良因素的影響使得和標準性的建設規模不相符合,這些社區一般都被稱為非標準性的社區。
二、社區配套設施規模的確定
(一)規模確定的方式
一般在對其設施規模進行確定的時候經常會使用兩種主要的方式,一種是千人指標方式,也就是先將一千人的指標確定下來,然后在以社區的具體規模將配套設施應該建設的規模確定下來;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固定取值方式,也就是在一定規模區間的社區之中其所要建設的配套設施有一個比較固定的數值,它可以是一種單一性的數據,又可以是一個數值區間。這兩種規模的確定方式最主要的區別就是第一種會因為社區本身的規模不同導致最終確定出來的設施建設規模也不盡相同;第二種方式則是對于不同規模的社區類型確定出來一個具有固定性的數值。對于政府管理來說,設施規模應該要在能夠體現出來相應差別的基礎上盡可能地向標準化靠攏。要是所有的社區之中其設施規模都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這也就會給建設以及管理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所以最終使用固定取值的方式最為妥當和合理。
對于標準性的社區在設置配套設施的時候會將其分為A類標準以及B類標準。對于非標準性的社區來說在進行具體確定的時候經常會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首先在進行梯級劃分的時候要是和標準性的社區比較臨近的話它的配套設施的規模都是根據標準性社區的A類標準以及B類標準為基礎,一般情況下會乘以系數的0.8或者是1.2之后取得近似值。其次對于街道級的社區來說需要增設C類標準,要是其新城區的人口規模不到五萬,它和標準社區的規模差別相對來說比較大,所以就不能再將其設施規模和標準社區的設施規模等同起來,所以就要制定出來C類的標準。最后社區居委級別的社區一般不會設置C類標準,引起其社區數量相對比較多,所以相關的配套設施的設置標準應該相對比較簡化,這樣更加方便后續的管理以及實施。
所以能夠發現在對其設施規模進行確定的時候其街道級別的主要劃分為A/B/C三種標準;對于社居委級別的社區來說主要就是劃分為A/B兩種標準。其它規模的社區配套設施建設的規模也都是根據上面幾種標準確定出來的。
(二)建筑面積的確定
配套設施的屬性不同它的建設資金的來源也是不相同的。比如對于公益性的設施來說基本上都是由政府部門所投資的;對于準公益性的設施來說基本上都是政府和社會共同投資的。在這其中福利性的設施中政府部門所承擔的一部分資金主要是對城市之中低保戶以及處在低保邊緣的人員。對于文體設施來說它本身的類型相對比較多,有一部分內容承擔了文體的功能,所以為了進一步節省資源政府部門會承擔文化和體育部分的設施資金。社居委幾倍的設施建筑面積都是和每一百戶30平方米的標準相一致。社區之中的醫療衛生服務設施是根據衛生部門的具體發展規劃為基礎的。
對于新城區和舊城區來說規模不同設施規模也不同,一般舊城區的用地緊張并且設施齊全,所以在配置設施的時候可以適當減少,大約為新城區的70%到80%。
(三)占地面積的確定
因為社居委幾倍的社區設施都是會個其它類型的設施共同組合在一起進行設置,所以對其占地面積一般都不進行具體的規定。對于街道界別的設施來說當進行分散建設的時候占地面積不做規定。除此以外還應該要和綠地相結合起來進行設置,當綠地的面積是5000平方米以上的時候其設施服務的半徑最好是500米;對于老城區來說可以適當將其規模減少至1000平方米,服務半徑主要是300米。
三、結束語
通過以上分析能夠發現在對社區配套設施的類型以及規模進行確定的時候革新程序相對比較復雜,所以在具體建設的時候應該要以當地社區的實際情況為基礎,在指標范圍之中對設施的規模予以確定,并且還應該要積極尋找資金收集的方式,以保證其社區之中配套設施能夠實現全面建設。
參考文獻:
[1]韓繼明.城市型社區配套設施規劃類型與模式的確定探討[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32).
[2]王薇.中小城市社區配套服務設施配置與規劃對策研究[D].安徽建筑大學,2013.
[3]孟慶,辜元,李鵬,等.社區服務設施規劃與實施的問題與思考——以重慶主城區為例[J].重慶建筑,2015(10):12-16.
(作者單位:義烏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