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
高職院校發展迅速,規模空前;加強內涵建設,提高教學質量是關鍵所在。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方向,課程教學改革應在人才培養目標的指導下進行。現代企業管理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積極開展教學改革十分必要和重要。本文深入分析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企業管理課程的屬性與目標;總結了畢業生就業的現狀及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應以人才培養目標為指向,重點闡明了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改革的目標與措施。
據2014年統計,我國有職業院校1.36萬所,年招生1016.72萬人,在校生2933.83萬人。雖規模空前,但結構不合理、辦學條件薄弱、體制機制不暢以及觀念認識滯后等因素依然阻礙著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國家先后出臺了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文件: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簡稱16號文),16號文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快速規模發展之后,適應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要求將工作重點迅速轉到以提高質量為特征的內涵建設上來,引領高職院校改革發展。16號文明確提出要加大課程建設與改革的力度,增強學生的職業能力;而課程建設與改革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全面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該《決定》提出,在新的經濟與教育背景下,進一步研究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開展課程教學改革,實現高職院校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與“職業教育”兩個概念的復合。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闡述比較多,比較典型的表述有:高級職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技術技能人才。可見,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多年來一直處在變化之中,從開始提出的“技術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到后來的“實用型人才”,再到現在提出的“高技能人才”。
人才培養目標是“綱”,“綱舉目張”。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科學定位與正確導向。總的來看,高職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屬性。辦學宗旨是服務,以就業為導向,辦學方針是產學研結合,核心是提高質量,重點是增強特色。辦學主線是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高職教育的辦學性質屬于職業類教育,主要培養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目標就應該注重職業性和行業性,促進產學研相結合。筆者認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如圖1所示。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
1.課程性質
現代企業管理作為一門全面綜合性、系統分析I生、操作實踐性都極強的橫跨經、管、文、理、工等多門學科的基礎性課程,高職院校管理類或工科非管理類專業普遍開設。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高職高專學生成為既有專業知識又有經濟頭腦,既懂技術又懂經營和管理基本知識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讓工科學生在自己的技術工作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質量、市場、效益等方面的問題;學會用企業管理理論、方法分析和解決企業以及自己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成為具有創造性、實用性、競爭性、開拓性的應用型人才,為畢業后成功地走上社會參加企業經營管理實踐打下基礎。
2.課程目標
現代企業管理課程目標可以概括為能力目標、知識目標與工作態度目標。
能力目標。一是在初步了解企業管理知識體系的基礎上,有進一步學習企業管理知識的能力;二是初步分析與判斷企業管理基礎工作、組織結構、生產經營過程狀況的能力;三是能夠發現、分析現場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知識目標。一是初步了解企業管理的知識體系,包括企業管理知識體系的結構和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的形成過程;二是熟悉企業管理基礎工作的主要內容;三是熟悉科學合理的企業組織結構的標準;四是熟悉企業供應、生產、銷售三大環節管理的主要內容;五是掌握企業計劃、決策、激勵、控制的基本方法;六是掌握生產經營現場的主要管理方法等。
工作態度與協作目標。一是在管理系統中,無論是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都必須接受管理規范的約束;二是每一個人的職業提升和發展都要以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為基礎;三是應學會與他人交流與溝通、團結與合作,形成團隊精神。
3.能力培養
本課程主要針對工科類專業學生的需求和特點,在授課過程中按照理論與實踐、全面與重點、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由淺入深地進行組織教學。通過課程的學習,學生的基礎能力與管理能力得到提升與改進。培養學生兩大基礎能力,即管理能力和基礎能力,包括管理基本理論和管理職能的掌握,管理者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創新發展與創業能力,包括創新、創業意識培養和創新手段、創業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六大管理能力,即人力資源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市場營銷能力、戰略分析能力、生產運作能力、財務管理能力。課程能力培養如圖2所示。
總之,《現代企業管理》是研究現代企業基本特征、運作規律、管理方法的一門學科,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作為絕大多數高職畢業生就業的企業,應該掌握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具備初步的解決企業管理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經濟生活的需要。課程的開設與學習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非常重要。
現狀與存在的問題分析
1.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特征與趨向
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以就業為導向,其培養目標決定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利用已經發現的規律、定理,圍繞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需求,為經濟社會提供直接服務。目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的就業特征表現為:
(1)絕大多數畢業生面向企業就業。企業中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占絕大多數。
(2)一次就業率較高。一次就業相對容易,但高質量的就業較難。也就是說,“好就業”容易,“就好業”較難。
(3)專業對口性不高。在校所學的專業與實際工作崗位相差較大,專業針對性不強。
(4)就業穩定性較差。種種原因造成畢業生在同一個單位就業的時間不長,跳槽頻繁。
(5)自主創業的少。盡管國家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但高職畢業生自主創業的很少。
2.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與用人需求單位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緊密,存在脫節現象,課程教學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貢獻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2)課程內容多、知識更新快、與經濟形勢變化結合緊密,而學時較少;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完成人才培養目標任務的難度很大。
(3)目前,高職入校的學生分數很低,生源質量嚴重下降學生學習基礎差,又缺乏實踐經驗,學起來比較吃力;課后時間又不愿意查閱相關資料進行自學,教學效果很難保證。
(4)多數學生學習興趣不高,不理解學習的作用;而與其他課程相比,少部分學生又特別感興趣,兩極分化現象明顯。
(5)教學資源有限,實踐實訓課程難以開設。實踐環節受時間、資源、資金等限制,使得企業管理實踐、實訓機會很少。
(6)教師隊伍的素質和實踐能力還需進一步提升,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關鍵。
(7)課程考核方式有待進一步改變,考核結果難以客觀評定。企業管理課程與其他以筆試定成績的課程評定差別較大,它既有定量部分,也有定性部分,難以準確評定學生現在及將來的管理能力等。
教學改革
1.改革目標
總的來看,《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改革目標應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突出能力培養,提高課程對培養目標的貢獻度;提高教師綜合授課技能與方法,以提高課程授課質量。滿足經濟轉型的需要;滿足畢業生就業崗位對管理知識和管理技能的需要;滿足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要;滿足課程教學課時的需要。
2.改革內容
(1)以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突出能力培養,提高課程對培養目標的貢獻度。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引領下,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應著重考慮人才層次的高等性、知識能力的職業性、人才類型的技術性、就業的基層性(一線性)等。高職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培養目標決定了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課程建設與改革應在突出“職”的特色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對“高”的追求,凝練形成融人文素養、職業精神、職業技能為一體的育人文化。
(2)對課程知識體系重新整合或刪減,在滿足學時的要求下,結合不同專業就業崗位的差異,突出重點、增強授課的針對性,做到不同的專業側重點有所偏重。隨著經濟轉型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工科專業整個課程體系也面臨著不斷調整和補充,這使得其專業課的開設都體現出“課程多,課時少”的趨勢,因此企業管理作為工科類專業必修課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所占的課時也不斷減少。
(3)合理運用案例分析。生動的管理故事與案例,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與能力。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認識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常規的教學是一部分,學生自學也是更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正常的課程之外,還應鼓勵學生自學。一方面鼓勵學生自學,另一方面指導學生如何選擇閱讀書籍與相關領域內的期刊,從而開闊學生的眼界。
(5)模擬情景訓練。在教學中,要注重學以致用。因此,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的實戰練習。為了提高實戰能力,可適當進行模擬情景訓練。例如,結合專業背景與行業特色,組織學生進行設計實際工作場景,模擬崗位角色,從而使學生在模擬操作過程中熟悉所學的理論知識,并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
(6)課程開設時間調整。如時間允許,課程開設應放在學生企業實習后進行更為科學。通過實際實習或頂崗工作,學生有了切身的感受,對自己將來的工作崗位與企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充分認識企業管理在企業經營中的重要性。
(7)其他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在上述教學方法之外,還可以采用其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意愿,加強學習效果。例如,開展小組討論、在課堂播放企業管理視頻等。
(8)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如果沒有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保障和高水平的課程建設。高職教育需要的是“雙師型”教師團隊,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要求與普通高等教育有差別,尤其是《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更需要教師既具有全面而系統的理論,又具有豐富的企業管理經驗。實操層面,企業管理層作為兼職教師長期授課很難有效實施,目前學校通常的做法是委派教師下企業“頂崗實踐”或到企業掛職、兼職、調研,參與企業的有關管理活動或會議,集體與企業定期不定期地開展交流、咨詢、研討等,這些均是培養鍛煉“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有效途徑。另外,《現代企業管理》課程應注重教師團隊凝聚力的培養,尤其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培養和鍛煉工作,因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普遍呈現出年輕化的態勢,培養青年教師,使其成為骨干教師很重要。
(9)改革考核方式。課程考核采用階段評價、過程評價與目標評價相結合,任務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結合課堂提問、平時作業測驗、案例分析訓練及考試情況,綜合評價學生成績;把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納入學生能力綜合評價。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筆者認為綜合成績的形成可按平時作業占30%,案例分析訓練占30%,期終考試占30%,平時表現占10%。這種評價方式有利于促進學習目標的實現,真實地反映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實際效果。
總之,企業管理課程知識的整合與教學改革對于高職院校人才的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大膽進行教學改革與創新,有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研改革應促進學生就業、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真正落地具有深遠而現實的意義。